智能家居四大主流无线技术对比

发布时间:2014-09-16 阅读量:858 来源: 我爱方案网 作者:

【导读】生活中,工业生产中我们熟悉的无线方案有哪些呢?由于物联网技术的普及,我们逐渐掌握到物联网技术的核心,比如物联网在智能家居应用的领域等等。此外,今天我们来学习蓝牙、Wi-Fi、Z-wave和Zigbee四种无线技术。

无线解决方案为家居自动化带来了曙光, 剪掉了这些繁琐的线,就减去了很多麻烦。就目前而言;亚洲区域无线智能家居根据所使用的技术不同,主要分为蓝牙、Wi-Fi、Z-wave和Zigbee四种,无线技术让人们得以实现对家居的远程控制。

基于WiFi技术的智能家居产品最为常见, 其优势在于传输速率快,且产品成本低,生活中也最为普及,对用户来说,基于WiFi的智能 家居组合最为省事,购买设备直接组网即可。

凡事都存在一体两面,WiFi虽然传输快、普及率广,但也存在着自身的技术劣势:其最大的问题要属安全性非常低,无线稳定性弱;功耗大也是其弱点之一,将导致其在家居领域的应用受限。

相较于普及较广的WiFi技术,下面要说的 Zigbee技术,其研发和应用的门坎相对要高, 并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驾驭,像施耐德、西门子、索尼、通用电气、松下等一些全球500强 企业,都已加入到Zigbee的阵营当中,而华为、物联传感等中国内企业也在Zigbee阵营之中。


Zigbee技术

首先,Zigbee技术的安全性很高,至今全球尚未出现一起破解先例。其安全性源于其系统性的设计:采用AES加密(高级加密系统),严密程度相当于银行卡加密技术的12倍;其次Zigbee采用蜂巢结构组网,每个设备均能通过 多个方向与网关通信,网络稳定性高;另外, 其网络容量理论节点为65300个,足够满足家庭网络覆盖需求,即便是智慧小区、智慧大楼等仍能全面覆盖;最后,Zigbee具备双向通讯的能力,不仅能发送命令到设备,同时设备也会把执行状态feedback回馈回来,这对终端使用体验至关重要,尤其是安防设备,倘若你点击了关门,却不知道门是否真的已经锁上,将会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此外,Zigbee采用了极低功耗设计,可以全电池供电,理论上一节电池能 使用10年以上节能环保。

Z-wave技术

Z-wave的数据传输速率为9.6kbps,信号的 有效覆盖在室内30米(室外大于100米),适于窄带宽应用场合,且具备一定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不过目前只应用于家庭自动化方面。主要缺点有三个:一是节点较少,理论值为256 个,实际值可能只有150个左右,算是其能容纳设备数量的上限,实际上很多厂商能做到容纳20、30个设备就不错了;二是树状组网结构,一旦树枝上端断掉,下端的所有设备将无法与网络路由器通信;三是没有加密方式,安全性差,易受到攻击。 (Z-wave所用频段在一些共产国家是非民用的,其它国家则常见Z-wave智能家居,更多还是应用在美洲等国外区域。)
  
蓝牙技术Bluetooth


大家对蓝牙技术的熟知,恐怕要属手机上的蓝牙功能了。其功耗以及成本都介于WiFi与Zigbee两者之间,但传输距离最短,属一种点对点、短距离的通讯方式,因在移动设备或较短距离间传输,故蓝牙产品会提供一些较为私人化的使用体验,例如蓝牙耳机、蓝牙喇叭、智能秤等,由于其传输距离较短,所以并不适合组建庞大的家庭网络。

相关阅读:

适用于洗碗机的高效率电源和设计方案


适用于有线、卫星、地面数字和IP应用的机顶盒参考设计


基于WiFi智能插座的智能家居系统方案






相关资讯
英特尔完成RealSense业务分拆,获5000万美元融资,聚焦AI视觉新赛道

近日,英特尔正式完成旗下RealSense 3D摄像头业务的分拆工作,并成功获得5000万美元战略融资。此次交易由英特尔资本和联发科创新基金共同注资完成,标志着英特尔新任CEO陈立武推动的"核心业务聚焦战略"再进一步。作为英特尔瘦身计划的重要环节,分拆非核心资产已成为提升整体运营效率的关键举措。

8MHz与24MHz无源晶振:为何不能通用?深入解析嵌入式时钟系统的频率约束

在嵌入式系统设计中,8MHz和24MHz晶体振荡器是两种与微控制器(MCU)配合工作的常见频率源。然而,这两种频率的无源晶体振荡器在绝大多数应用场景下并不能直接互换使用。这种非通用性是由它们在电路中的核心作用以及系统对频率精度的严格要求所决定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苹果折叠iPhone敲定三星无折痕方案,供应链格局生变

国际知名证券分析师郭明錤通过最新产业调查确认,为保障2026年下半年量产计划,苹果已确定在折叠屏iPhone上采用三星显示(SDC)的无折痕显示方案。这一决策标志着苹果放弃原计划的自研显示技术路线,转而依托三星成熟的折叠屏专利体系。

NAND Flash第三季价格普涨 512Gb以下芯片领涨15%

随着全球存储产业链产能调控深化,2025年下半年NAND Flash市场正式进入上行周期。据集邦咨询、TrendForce等机构监测数据显示,第三季度全品类NAND Flash合约价涨幅已突破预期阈值。其中256Gb-512Gb中低密度芯片价格环比上涨15%-18%,而1Tb以上高容量产品受企业级长协订单缓冲,涨幅维持在5%-8%区间。此番价格跃升标志着行业历时两年的下行周期终结,供给侧改革成效显著。

英伟达消费级PC CPU遭遇设计挑战,量产时间推迟至2026年

据行业权威媒体SemiAccurate最新报告,英伟达代号为N1及N1X的消费级PC处理器因硬件设计问题需重新流片,发布时间由原计划的2025年推迟至2026年。该系列采用4nm制程工艺,定位Windows系统消费级市场,是英伟达重返CPU领域的战略级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