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8-13 阅读量:1166 来源: 我爱方案网 作者:
较早之前的TN屏幕,由于低廉的成本而被广泛使用。不过由于其在色彩效果、可视角度方面均不太理想,且耗电量较大,并不太适合用在手机上。于是后来TFT屏幕就渐渐取代了TN屏幕的地位,成为手机的主流屏幕。相比TN屏,TFT屏具有更高的对比度和更丰富的色彩,且屏幕的响应时间也大幅提高。不过,早期的TFT屏幕依然无法解决可视角度差这个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便催生了TFT的一种加强版屏幕——Super TFT屏,即现在人们常说的“IPS屏幕”。严格来说,IPS并不是一种屏幕,而是一种技术,其本质还是TFT屏。当然,既然已经习惯叫IPS屏幕,倒也无妨。IPS屏幕的可视角度达到178度,色彩还原真实、准确,响应速度快,且功耗更低,非常适合用做手机屏幕。目前大多数智能手机均采用IPS技术的屏幕。
说起手机屏幕,则不得不提到三星的Super AMOLED屏。AMOLED屏幕相比传统LCD屏幕(TN、TFT均属LCD)更加薄,而Super AMOLED比AMOLED更薄,因此近几年主打全球最薄的手机几乎均采用当代的Super AMOLED屏。AMOLED属于自发光屏幕,在显示黑色时不发光,显示深色时功耗低。
在很多方面,AMOLED都远胜LCD屏,其优点非常明显,但可惜缺点也很突出,比如良品率低、颜色过于鲜艳、容易烧屏(长时间显示不动的影像会留下残影)以及早先最为人诟病的pentile排列等,种种缺点限制了AMOLED在手机领域的普及,这也是目前依然是LCD屏占手机屏幕主流地位的原因。而随着安卓手机屏幕分辨率的提升,pentile排列所造成的屏幕画面不细腻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三星S4的4.99英寸1080p Super AMOLED屏的细腻度已不再是问题)。期待三星能一步步解决SA屏的短板。
屏幕的贴合对于屏幕的表现也很重要,贴合的程度越高,屏幕面板的厚度就越小,有利于减小手机的厚度。近两年,我们听到最多的贴合技术莫过于OGS全贴合技术。简单来讲,普通的手机屏幕由外至内是由保护玻璃+触摸屏+空气层+显示屏组成的,而OGS则是将保护玻璃与触摸屏融为一体,并抽去空气层,将触摸屏与显示屏无缝隙贴合在一起,这样就减少了一层玻璃和空气层,减小了屏幕的厚度,提升了透光率,使屏幕更加通透,并且降低成本。
常见的还有GFF全贴合技术。在全贴合技术中,GFF最为复杂,透光性较差,反光性大,但由于良品率最高,所以成本也是最低。因此也经常用于一些较低价格的手机中,如红米note等。
in-cellon-cell则都是将触摸面板与液晶面板合二为一,不同的是,前者是指将触摸面板功能嵌入到液晶像素中,后者是将触摸面板功能嵌入到彩色滤光片基板和偏光板之间。显然,前者的技术难度更大,因此成品率低,成本较大,一般只有土豪公司才用得起(如苹果、华为等)。而后者应用最广泛的莫过于三星的Super AMOLED屏,其成品率及成本你懂的。
OK,关于“智能手机屏幕相关知识”就说到这里了。以上内容如果有不对劲的地方,还请各位机友指出。部分详细内容请参考度娘。
全球低地球轨道(LEO)卫星市场正迎来爆发式增长,北美、亚洲和欧洲需求激增。私营航天企业主导的新太空产业链,将低成本卫星通信与遥感服务变为现实。面对严苛的太空辐射环境与严苛的成本控制要求,传统电源方案捉襟见肘。意法半导体凭借深厚技术积累,推出专为LEO设计的LEOPOL1点负载降压转换器,为卫星供电系统树立全新标杆。
近日,中微公司(中微半导体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了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展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作为中国半导体设备制造的领军企业,公司预计上半年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将达到6.8亿元至7.3亿元,同比增长31.61%至41.28%,延续了其长期以来的高速增长态势。这一表现得益于公司在核心业务领域的持续创新和市场拓展,凸显了其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中的竞争力。
2025年7月17日,RISC-V中国峰会在上海张江盛大开幕。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史惠康在致辞中强调,万物互联时代正催生以开源指令集RISC-V为核心、结合开源操作系统的技术架构变革。他指出,中国将把握这一历史性机遇,全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RISC-V生态高地。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RISC-V芯片出货量突破数百亿颗,中国市场贡献超半数份额,凸显开放模式的活力与本土市场潜力。
随着全球家电能效标准持续升级,高效功率半导体成为突破设计瓶颈的关键。意法半导体(ST)近期推出的 STGWA30IH160DF2 IGBT ,以其1600V高耐压与卓越热管理特性,为电磁炉、微波炉等大功率家电提供了全新的高性价比解决方案。
中国台湾地区芯片代工龙头企业台积电在最新财报说明会上宣布,将2023年全年营收增长预期上调至30%,符合市场分析师普遍预测。董事长魏哲家强调,客户订单能见度保持高位,公司正全力满足全球客户激增的AI芯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