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屏幕到底抗不抗摔?为锤子手机正名!

发布时间:2014-08-6 阅读量:4196 来源: 我爱方案网 作者:

【导读】国人都有一种为手机贴膜的习惯,对于手机屏幕真的有这么容易坏么?我们先来看一看关于锤子手机的跌落测试。现在都在说锤子手机的产能出现问题,良品率很差。小编要通过这一段文字为锤子手机正名。

对锤子手机的跌落测试终于完成了,作为一个喜欢较真的媒体,整个求证和测试的过程都很辛苦,但我们的确发现了很多手机硬件测试背后的故事,在看跌落测试的视频之前,不妨先看看煮机这次设备探索的意义。

测试方法的差异

我们经常会看到国外一些评测视频,在马路上把两部手机同时扔下去做跌落对比测试,这样的测试方法有过多的客观因素,比如路面的突起不同,手持机器的角度差异,都会直接影响测试结果。因此正规的跌落测试对环境有明确的规定,例如需专用设备,指定地面材质,跌落面和跌落次数等等,依照标准操作的测试才具有参考意义,而足够数量的测试样本才能出具最终报告。

国内外标准差异

通过某国际品牌硬件工程师,我们了解到国外手机上市前是强制要求跌落测试报告的,标准要求跌落高度1米,但国内却并没有这个强制要求,国内标准针对大屏幕PDA产品的跌落测试高度是0.6米,相对低于国外。

厂商标准的差异

早期的诺基亚,摩托罗拉都制定了更为严格的企业跌落测试标准,但随着大屏智能手机的普及,根据屏幕大小和机身材质差异,厂商的跌落标准也会随之降低,目前了解到苹果最为严格,如iPhone 5C的测试高度可达1.8米,三星S5的测试高度为1.2米,而国内厂商的5寸屏手机一般测试高度定为0.7米起。除了了高度差异之外,还有跌落面差异,国内一般只测试6个面,国外通常要求测试含4个角在内的10个面。

对于消费者来说,手机跌落虽然属于意外,但从以上的调查当中,我们还是能看到很多原因的差异,对跌落测试的不同标准也间接体现了厂商的设计能力,工艺水准,情怀和节操。

测试结果和结论:


 
针对锤子手机的测试,我们参考了国内大屏手机的入门跌落测试标准,即高度0.7米,6个面,两轮。

测试结果:

整个测试过程中,出现SIM卡弹出一次,重新拔插后正常,前后面板并没有出现碎裂,前左下边框出现轻微磨损,最后左侧音量键上方向出现无法回弹故障,其他功能均正常。按照各方标准要求,这台量产机虽然没有出现面板碎裂,但出现了按键故障,仍然属于未通过跌落测试。


 
再次声明我们不是检测机构,测试结果仅供参考。我们只是觉得每个产品背后有太对故事值得去探索,我们发起的竞猜和公布结果,其实说明一个问题:很多事物并不是非黑即白,总有我们意想不到的可能性存在。


最后,再次感谢深圳帆泰检测提供的全程测试支持,同时要感谢一位国外品牌手机工程师和两位国内品牌手机工程师给予的咨询帮助,欢迎锤子科技回收测试机,探索设备真相,我们不会停止。





相关资讯
英特尔完成RealSense业务分拆,获5000万美元融资,聚焦AI视觉新赛道

近日,英特尔正式完成旗下RealSense 3D摄像头业务的分拆工作,并成功获得5000万美元战略融资。此次交易由英特尔资本和联发科创新基金共同注资完成,标志着英特尔新任CEO陈立武推动的"核心业务聚焦战略"再进一步。作为英特尔瘦身计划的重要环节,分拆非核心资产已成为提升整体运营效率的关键举措。

8MHz与24MHz无源晶振:为何不能通用?深入解析嵌入式时钟系统的频率约束

在嵌入式系统设计中,8MHz和24MHz晶体振荡器是两种与微控制器(MCU)配合工作的常见频率源。然而,这两种频率的无源晶体振荡器在绝大多数应用场景下并不能直接互换使用。这种非通用性是由它们在电路中的核心作用以及系统对频率精度的严格要求所决定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苹果折叠iPhone敲定三星无折痕方案,供应链格局生变

国际知名证券分析师郭明錤通过最新产业调查确认,为保障2026年下半年量产计划,苹果已确定在折叠屏iPhone上采用三星显示(SDC)的无折痕显示方案。这一决策标志着苹果放弃原计划的自研显示技术路线,转而依托三星成熟的折叠屏专利体系。

NAND Flash第三季价格普涨 512Gb以下芯片领涨15%

随着全球存储产业链产能调控深化,2025年下半年NAND Flash市场正式进入上行周期。据集邦咨询、TrendForce等机构监测数据显示,第三季度全品类NAND Flash合约价涨幅已突破预期阈值。其中256Gb-512Gb中低密度芯片价格环比上涨15%-18%,而1Tb以上高容量产品受企业级长协订单缓冲,涨幅维持在5%-8%区间。此番价格跃升标志着行业历时两年的下行周期终结,供给侧改革成效显著。

英伟达消费级PC CPU遭遇设计挑战,量产时间推迟至2026年

据行业权威媒体SemiAccurate最新报告,英伟达代号为N1及N1X的消费级PC处理器因硬件设计问题需重新流片,发布时间由原计划的2025年推迟至2026年。该系列采用4nm制程工艺,定位Windows系统消费级市场,是英伟达重返CPU领域的战略级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