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作不死】看百亿级LED芯片企业如何“作”死

发布时间:2014-07-7 阅读量:936 来源: 发布人:

【导读】理想和现实之间总是存在距离,想投百亿当老大, LED项目却意外掉队好几年!合肥彩虹蓝光科技有限公司,这家头戴国企光环,总投资百亿元的LED芯片企业,为我们上演了一场No Zuo No Die的好戏。究竟发生了什么?接着往下看吧。

4年前的2010年,合肥彩虹蓝光LED项目正式开工建设,根据当时的规划,项目总投资100亿元,将用三年分两期建设200条MOCVD(45片以上机)及配套芯片生产线。

如果这一计划顺利完成,合肥彩虹蓝光将成为国内拥有MOCVD数量 (金属有机化合物化学气相淀积,是生产LED外延芯片的重要设备)前两位的公司,从产能规模上看,将是LED外延芯片领域无可争议的龙头公司

然而,4年过去了,合肥彩虹蓝光的这一目标并未实现。不仅如此,今年上半年公司更是处于半停产状态。而此时,我国LED芯片产业开始步入黄金期,不少企业正谋划扩大更多产能。

合肥彩虹蓝光头戴国企光环,它是上海蓝光科技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上海蓝光)的控股子公司,而后者又是央企彩虹集团控股的二级子公司。

那么,为何会出现这种状况?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公司曾一度半停产

2010年6月18日,总投资达100亿元人民币的“合肥彩虹蓝光LED”项目正式签下合作协议。根据当时的规划,此项目总用地面积500亩,总共建设200条MOCVD以及配套芯片生产线。而MOCVD设备规格要求在45片机以上(片数越高,产量越大)。

200条生产线分两期建设。资料显示,一期项目计划投资20.25亿元,占地300亩,将有50条生产线,年产芯片420亿颗,年产值23亿元。

当时,媒体的一篇文章提到,“项目全部建成后,实现年产值115亿元,将成为中国巨型LED产业基地”。

事实也是如此,因为即使作为国内芯片行业老大的三安光电,在2010年末到位的MOCVD设备也只有70多台。到2014年4月,三安光电的设备数量为160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三年内200台MOCVD设备顺利到位,从产能角度看可能是合肥彩虹蓝光居第一。

2010年8月30日,合肥彩虹蓝光LED项目开工奠基仪式正式举行。

2012年12月底,合肥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官方网站上的一篇题为《合肥彩虹蓝光LED一期项目顺利验收》的报道显示,当年12月18日,合肥彩虹蓝光召开了LED项目一期工程验收会议。报道提及,当时已建设完成46台MOCVD及其配套生产线,累计固定资产投资16.11亿元。

随后,公开报道中再无合肥彩虹蓝光开建二期项目的消息。今年6月底,高工LED产业研究院院长张小飞告诉记者,根据他们的统计,目前合肥彩虹蓝光拥有MOCVD数量为45台,上海蓝光为19台,两个基地共计64台。

这与当初的计划相去甚远。不仅如此,在今年上半年,公司LED外延芯片的生产一度处于半停产状态。

“年初到四五月份(外延芯片)一直没开工。”6月24日,在合肥彩虹蓝光的宿舍楼下面,一位自称该公司员工的人士说。

上海蓝光一位芯片代理商向笔者表示,从去年12月25日开始,该公司开始处于半停产状态,大客户仍然维系着,小客户丢掉了。

“比如我们是他们的代理商,我们也拿不到货。”该人士说,合肥彩虹蓝光和上海蓝光的情况差不多。

合肥彩虹蓝光一位设备供应商亦告诉笔者,公司此前“停了几个月”。

对于这一消息,笔者又从另外至少两处信息源获得证实。但从6月24日到6月26日,笔者通过登门、电话等多种方式试图联系合肥彩虹蓝光管理层,均未果。不过,笔者在采访中获悉,近期合肥彩虹蓝光又开始恢复了生产。
 

行业正处“小阳春”


就在合肥彩虹蓝光半停产的时间段里,国内LED外延芯片产业正在经历近几年的“小阳春”。

广东德力光电有限公司营销总监叶国光就在6月初向笔者表示,LED行业目前正处于景气阶段。

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整个LED行业出现供销两旺的局面,受下游应用领域的拉动,上游外延芯片的出货量也逐步增加。2013年MOCVD产能利用率上升至52%,开机率上升到70%左右。

今年3月底,笔者从三安光电证券部获得的信息是,公司MOCVD设备处于满负荷生产状态。

与此同时,不少LED外延芯片企业还摩拳擦掌酝酿扩产。

今年1月,华灿光电发布公告称,公司拟以自有资金投资3.05亿元,启动“华灿光电(苏州)有限公司LED外延片芯片二期项目”的建设,项目计划形成年产48万片2英寸红黄光LED外延片(自用)和154亿颗红黄光芯片的生产能力;4月,三安光电发布公告称,决定在厦门设立全资子公司投资建设LED外延、芯片的研发与制造产业化项目。项目投资总额100亿元,总规模200台MOCVD;6月24日,中游封装企业鸿利光电跟三安光电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在这种背景下,合肥彩虹蓝光却意外半停产,让外界感到困惑。

上海蓝光曾在我国LED芯片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其官网介绍,公司成立于2000年4月,是国内首家从事氮化镓基LED外延片、芯片研发和产业化生产的企业,是国家“863”计划光电子领域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2007年,为了实现业务转型,彩虹集团宣布向上海蓝光注资1.3亿元,并实现对后者的控股,从而进入LED产业。

“LED是全球最具成长前景的产业,也被规划为集团三大核心业务之一”。当时,彩虹集团副总经理张少文曾表示。

上海蓝光经营不好原因多?

“经营不好有很多原因,详细情况你去问经营者。”作为合肥彩虹蓝光的二股东,代表政府方出资的合肥鑫城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一位负责人说。

笔者在采访中注意到,多位受访人士在分析上海蓝光时,都使用了“多方面”、“多种”这样的词汇。

上述上海蓝光代理商告诉笔者,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公司小股东太多,股东之间在利益上有矛盾。他告诉记者,上海蓝光准备把生产线搬到合肥,上海工厂那块地原来是工业用地,可以转成商业用地,小股东对于土地收益如何分配有矛盾,进而影响到了企业生产。

一位LED芯片企业高管则告诉笔者,上海蓝光半停产的主要原因是芯片价格太高。他说,当初公司的投资太大,比如规划是60万片的产量,结果只做了10万片,那么像电费、工资等支出,就摊得比较高,结果芯片成本比别人贵很多。

上述合肥彩虹蓝光的设备供应商对笔者表示,去年该公司库存不少,“亏本不卖,越不卖越亏本”。

据笔者了解,从2012年到2013年,整个国内芯片价格下降非常快。高工LED产业研究院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LED芯片价格较年初下降超过30%,2013年芯片价格较年初降幅在20%左右。

不过,对于芯片较贵的说法,上述上海蓝光代理商进行了否认。

一位接近上海蓝光的人士向笔者表示,上海蓝光的国企背景或许也是一个原因。他说,比如像蓝光这样的企业,很难请得起海外的高级技术人员,在技术上就难以达到一定高度。另外,国营企业在效率方面可能也不太好。

不过,该人士强调,其实这两年所有做外延芯片的企业都不赚钱,投入很大,但价格下滑得厉害。这样,有的企业选择停工,有的选择做库存。“我认为大家的情况都差不多。”
 

合肥基地重新开工

好在上海蓝光又有了复苏的迹象。上述接近上海蓝光的人士告诉笔者,今年上半年,上海蓝光开始进行调整,要把上海的生产线搬到合肥来。合肥基地也开始重新开工。

6月24日,上述合肥彩虹蓝光设备供应商告诉笔者,这个厂刚刚重新开工,大概要三个月的试产期,芯片才能生产出来。

当日下午,在合肥彩虹蓝光的宿舍楼下,笔者见到了另外一名员工,他告诉笔者,当天是他第一天上班,公司新招了一批员工,跟他一起进去的有几十个人。

当上海蓝光重新出发的时候,面临的竞争并不比前两年小。目前,三安光电拥有161台MOCVD,总产能位居全国第一。德豪润达则到货92台设备,其中52台已调试完成开始量产,年末有望开满。

去年6月,在一次行业论坛上,德豪润达董事长王冬雷判断说,LED上游在未来逃脱不了半导体产业发展的规律,目前全球也就3~5家比较成功的半导体公司。他认为,全球最后可能就只剩下3~5家LED外延芯片企业,也许可能是2家。

叶国光认为,即使在今年芯片行情不错的情况下,国内芯片企业整体的产能利用率也只有70%。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人士告诉笔者,其实上海蓝光目前的打算还是比较模糊。一方面想做大,但做大又是一个包袱。“像这样有三五十台MOCVD设备的企业,扩产边际效益提升不上来,还得大量投入,不扩产现在的成本压力也很大,价格战打得很厉害。”

广东省照明电器协会副秘书长、广东光亚照明研究院总监刘俊向笔者分析说,目前LED芯片企业有三大阵营。一是以科锐、日亚、欧司朗等为代表的外资品牌,其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保持着稳步上升的态势;二是中国台湾的芯片企业,比如晶元、新世纪(29.82, 0.02, 0.07%)等;第三个就是大陆的芯片企业,比如三安光电、德豪润达等。“现在上海蓝光要重新定位自己的优势,难度会比较大。”

刘俊说,对于上海蓝光来讲,无论是定位于车载、还是显示或者照明领域,其实都有企业已经在那里守着。他建议,上海蓝光还是首先要明确自己市场定位,其次注重产品本身的光效和价格,即性价比。
相关资讯
索尼战略再聚焦:拟3亿美元出售以色列蜂窝芯片业务

知情人士表示,日本科技巨头索尼集团正考虑出售旗下位于以色列的蜂窝芯片研发部门——索尼半导体以色列公司(Sony Semiconductor Israel)。该部门专注于为物联网设备提供蜂窝通信芯片,目前交易评估已进入初步洽谈阶段,高盛等投资银行机构正协助推进相关流程。

AMD确认美国芯片制造成本增长,溢价幅度5%-20%区间

AMD首席执行官苏姿丰近日在华盛顿人工智能主题活动中透露,公司通过台积电亚利桑那州工厂采购的芯片将产生额外生产成本。相较于台积电亚洲制造基地的同规格产品,美国产芯片成本溢价幅度介于5%至20%区间。首批亚利桑那工厂生产的AMD芯片计划于本年度末交付。

全球AI竞赛助推存储需求,SK海力士营业利润暴涨68%

2025年7月24日,SK海力士公布截至6月30日的第二季度财报:营收达22.23万亿韩元(环比增长26%,同比增长35%),营业利润9.21万亿韩元(环比增24%,同比增68%),净利润7.00万亿韩元。营业利润率维持在41%高位,现金储备增至17万亿韩元,净债务率降至6%,三项核心指标均刷新公司历史纪录。

博世德国工厂战略调整:裁员1100人应对转向系统市场变局

德国汽车零部件巨头博世集团于7月22日(周二)宣布,将在其位于德国南部的工厂实施裁员计划,涉及约1100个岗位,占该工厂员工总数的10%。此次调整主要影响装配线与后勤职能部门员工,被视为公司应对欧洲转向系统市场结构性挑战的关键举措。

TCL电子中期净利预增45%-65% Mini LED全球市占率跃居第一

2025年7月22日,TCL电子(01070.HK)发布盈喜公告,预计上半年经调整归母净利润达9.5亿至10.8亿港元,较2024年同期大幅提升45%-65%。在全球消费电子行业波动背景下,公司凭借技术升级与供应链优化实现逆势突围,经营韧性凸显业绩成长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