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通新款多端口10G以太网交换芯片解决方案

发布时间:2014-06-16 阅读量:1617 来源: 发布人:

【导读】近日,博通宣布推出新款10G多端口以太网交换芯片产品系列,以扩展其行业领先的嵌入式连接(StrataConnect)交换芯片产品组合。最新的StrataConnect设备系列具备160 Gbps带宽和10G连接能力。 

博通 单芯片解决方案BCM534XX

博通公司的新款单芯片解决方案(SoC)产品系列旨在提升控制平面和数据平面的连接性以及适应未来相应需求,具备1G、2.5G和10G性能以及多种灵活的输入/输出(I/Os)方式,同时大幅降低功耗。

方案特点

160Gbps交换容量带宽

可选的集成式ARM Cortex-A9 CPU

集成式10G SerDes配有多种输入/输出装置(I/O),可实现多种配置

适用于访问控制列表(ACLs)和服务质量(QoS)的先进单级ContentAware引擎

1588透明时钟(TC)和SyncE,支持时间戳

低功耗高效能以太网(EEE)支持

企业级L2/L2+扩展性

BCM534xx StrataConnect产品系列

网络设备管理员和服务提供商正在不断寻求高速网络技术,以便满足日益增长的带宽需求,同时保持较低的总拥有成本和高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为满足4G LTE、存储、微服务器和SMB市场对第二层连接性的需求,BCM534xx StrataConnect产品系列具有高性能和较低的延迟性,每秒总带宽达到160Gbps,其10G以太网(GbE)输入/输出(I/O)方式为满 足各种应用的需求可以进行灵活配置。与博通公司行业领先的PHY产品相结合,新款单芯片解决方案(SoC)可以助力新一代高性价比SMB交换机的诞生,既 可以集成上行线路,又可以连接至802.11ac Wave 2接入点。


博通多端口10G以太网交换芯片解决方案

“网络拓扑和操作因智能千兆以太网(GbE)交换的兴起而发生了巨变。为适应市场趋势和满足客户需求,10G以太网交换机正在被迅速部署,这不仅是为了将以太网的速度增加到10Gbps,也是为了降低第二层网络互联的延迟性”,博通公司网络交换机高级副总裁兼总经理Ram Velaga表示:“由于具有高性能10Gbps网速、先进的第二层功能、低功耗和灵活的输入/输出(I/O)配置,博通公司新款单芯片解决方案(SoC)产品系列十分适用于嵌入式控制平面、背板、非托管型和WebSmart交换机应用。”

据Dell'Oro Group近期发布的一项报告显示,第二层或第三层以太网交换机的市场价值于2013年超过了220亿美元,且多个细分市场在当年都实现了创纪录的营业额1。博通的新款交换机具有较低的功耗,是产品应用领域的理想选择,例如SMB 10G集成式交换、802.11ac接入点交换和高容量嵌入式第二层连接。

BCM534xx产品系列拥有ARM Cortex-A9 CPU和10G SerDes,将多种芯片的功能集成到一块芯片上,使整个系统在散热、成本和功率等方面得到了大幅改进。博通公司还为软件复用统一了API,实现了更快的上市时间,同时集成IPv6支持可以确保客户的网络在面对下一代数据中心时不会被淘汰。

供货时间

BCM534xx单芯片解决方案(SoC)产品系列现已开始提供样片。

扩展阅读:

博通两款高性价比Bluetooth Smart单芯片方案
博通公司新型安全处理器解决方案BCM58300
满足三大无线充电标准!博通无线充电方案
相关资讯
寒武纪登顶A股“股王”!单日暴涨15.73%,市值破6600亿,公司紧急提示:股价已严重脱离基本面

寒武纪发布《股票交易风险提示公告》明确指出:当前股价已严重脱离基本面,存在较大投资风险,提醒投资者理性决策,谨慎参与交易。

扫码PDA手持终端助力快递驿站:智能升级,高效处理每日千件包裹

在现代物流体系中,快递驿站作为“最后一公里”的关键节点,其运营效率直接影响用户体验。面对日益增长的包裹处理压力,传统人工登记模式已难以满足高效、精准的操作要求。而搭载智能扫码技术的PDA手持终端,正成为快递驿站实现数字化管理、提升出入库效率的核心工具。

突发!英伟达RTX 5090被曝电容爆炸:金属散热片直接炸弯

RTX 5090显卡突发电容爆炸,现场如同小型爆破,火花四溅、浓烟弥漫,甚至将坚固的金属散热鳍片直接炸至弯曲

MOS管常见分类、核心参数及应用案例

本文将深入解析MOS管的作用原理、分类、核心特性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常见应用场景。

AI驱动产品革新:百度文库与网盘的战略转型与突破路径

在数字化转型浪潮的推动下,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深刻重塑产品的核心逻辑与用户体验。作为百度旗下知识内容与云存储领域的两大核心产品,百度文库与百度网盘既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将从AI技术重构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这两大产品如何突破传统功能边界,构建具有持续增长潜力的新业务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