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续航能力越来越短,为何难以突破?

发布时间:2014-05-29 阅读量:1341 来源: 发布人:

【导读】智能手机在经过多年的发展之后,电池续航不足已成为行业顽疾。有业内人士指出,要实现电池续航瓶颈的突破,关键在于电池材料的革新。其实电池的短板在可穿戴设备中已经渐渐成为制约功能和性能发展的一大因素,我们一起开探讨为何难以突破瓶颈。

智能手机的性能提升彰显电池短板

在功能机时代,待机十多天很正常,用户甚至使用一周都可以不充电。而目前绝大多数智能手机在电池容量上已经是数倍于功能机时代的,但用户反而需要一天一充甚至两充。

原因在于智能手机的发展路线是趋向于功能越来越多,性能越来越强,以及屏幕越来越大,导致手机的能耗大大提升。

日本智能手机用户服务公司FixYa一项关于iPhone缺点的调查显示,排名第一的就是电池续航时间短,比例高达35%。

可见,智能手机电池续航能力不足已经成为用户使用体验上的最大痛点。

3

锂电池发展接近零界点

手机电池续航能力无法发生质变的原因在于只能仰仗于锂离子电池的发展,而锂电池的提升速度又远远赶不上智能手机对电池的需求增长速度。

目前,锂电池材料的革新速度很慢,大部分是在制造工艺上进行提升,导致锂电池的容量每年只能实现10%左右的增量。

即使是以突破创新闻名的埃隆·马斯克和特斯拉,也仅仅是在电池管理上取得了突破,在电池自身的材料和技术上并没有进展,依然采用的是传统的松下锂电池。

而在手机领域更为特殊,目前的趋势是轻薄化设计,这与电池容量的提升又是矛盾的。目前锂电池材料的重量容量比为150mA/g左右,如果没有良好的工业设计,单纯增大电池容量将让手机外形变得恐怖。

因此,很多智能手机厂商为了满足外形要求只能放弃大体积电池。以前年发布的iPhone 5为例,为了保持超轻的机身,其内置电池容量只比上一代增加了10毫安。相对于其性能的提升幅度,这显然是杯水车薪。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目前最多的解决方案就是携带一块移动电源:虽然手机的待机时间不长,但是10000mAh的移动电源基本可以满足出行中的充电需求。

第二个方法是厂商在充电方式进行革新,例如采用无线充电技术、Wi-Fi信号充电技术等等,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免去用户携带过多数据线之苦。

第三个方法只能仰赖手机厂商以及高通等芯片厂商的努力,尽量降低处理器、屏幕等核心部件的功耗,同时在系统和界面设置上不断优化,以此来延长手机电池的续航时间。

当然,想根本解决手机电池续航能力不足的问题,实现手机轻薄化的同时还能内置体积小容量大的电池,那就只能寄希望于电池材料的突破。只是,诸如燃料电池、核能电池等新型电池一般成本高昂,加之技术不成熟和安全保障存疑等因素,要真正实现商用化还有待时日。

未来的挑战

虽然电池技术的提升速度有限,但智能手机产业仍然在以极高的速度增长着。

首先是4G的启动和普及。相较于2G和3G,使用4G网络的手机耗电量又将大幅提升,以致于很多用户因为电池无法承受而选择不再继续使用4G。2014年将成为中国4G产业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如果电池续航能力无法尽快提升,4G的普及速度将面临严峻挑战。

其次是新的智能硬件的涌现。尤其是体积较小还要满足随身携带的可穿戴智能设备绝大多数采用的依然是锂电池。一方面,在锂电池技术没有突破的前提下,续航时间延长意味着电池体积的增大;但另一方面,由于需要满足便于“穿戴”的属性,这些设备配置的电池体积又不能太大。

如何让用户在体验这些新兴设备时,不再需要一直担忧充电问题,出门必备移动电源,已经成为了可穿戴智能设备亟待突破的“瓶颈”。

相关资讯
低成本玩转Bode分析!共模扼流圈让普通示波器秒变网络分析仪神器

在电子工程领域,频率响应分析(Bode分析)一直是电路设计和调试的重要工具。然而,专业网络分析仪的高昂价格让许多人望而却步,一个令人惊喜的解决方案——共模扼流圈与示波器的黄金组合,可以极低成本实现专业级Bode分析。通过巧妙利用共模扼流圈的独特特性,配合普通示波器的基本功能,即使是预算有限的爱好者也能获得准确的频率响应曲线。

高速USB接口PCB设计指南:从2.0到3.0的关键技术突破

在现代电子设备中,USB接口已成为数据传输和电力供应的标准配置。一个优秀的USB接口PCB设计不仅能确保信号完整性,还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接口的理论传输速度

国产半导体重大突破!攻克28nm以下e-Flash技术填补国内空白

8月21日,中国半导体行业迎来里程碑式进展——领开半导体成功研发并量产28nm以下嵌入式闪存(e-Flash)技术,一举打破国外厂商在该领域的长期垄断。这一突破不仅填补了国内高端存储芯片的技术空白,更为国产MCU、汽车电子及AIoT设备的自主可控提供了关键支撑。

特朗普政府芯片入股计划引争议,全球半导体格局或生变!

近日,有外媒报道称,美国特朗普政府正考虑以“国家安全”为由,强行入股包括英特尔在内的三大芯片巨头,以加强对半导体产业的控制。这一消息迅速引发行业震动,外界担忧此举可能重塑全球芯片产业格局,并对供应链产生深远影响。

第106届中国电子展:构建产业新生态,打造全球创新枢纽

​在全球科技竞争格局深刻重构的背景下,中国电子产业正迎来国产替代与自主创新的历史性机遇。第106届中国电子展紧扣《"十四五"规划》制造强国战略,聚焦基础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等"卡脖子"领域,集中展示从材料、设备到应用的国产化突破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