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智能硬件的时代大潮,中国该何去何从?

发布时间:2014-05-27 阅读量:648 来源: 我爱方案网 作者:

【导读】 Google Glass烧起了硬件智能化之火,国外Nest、Oculus 、Beats等公司纷纷加入战团。而国内的巨擘们也摩拳擦掌,从雷军的小米到老罗的锤子,再到阿里巴巴的天猫魔盘、百度的dulife等智能硬件纷纷出现。在智能硬件的大时代下,中国的智硬市场是出现百花争艳,还是都昙花一现?

52读书会:席卷全球的智能硬件设计书籍邀你阅读,还有机会免费领取哦~~请戳图


360的随身wifi、安全路由器满天飞,腾讯手机出货达亿台,世纪佳缘网也要出智能手环,乐视力推超级电视,汽车智能穿戴设备路宝盒子也已惊艳亮相。可以看到的是智能硬件潮已经汹涌来袭,国内的市场也空前活跃。又因智能手机的大范围普及,亦极大的推动了智能硬件的起飞,只需要下载一款移动应用APP,并通过篮牙或者WIFI将智能手机和硬件设备连接,就可以完成很多以前不敢想象的事情,这也是现在常见的做法,即将智能工具与智能手机相连,通过硬件将工具数据化,再通过手机App软件将工具情况反应给智能手机用户,用户可以通过智能手机了解情况或对智能工具进行操控。这也是智能硬件落地的重要途径,智能化现在不再遥不可及,接地气是智能硬件快速发展的一大助力。

正是这些美好的曙光照耀着、激励着一大波创业者、资本、资源涌向智能硬件。可目前国内的智硬依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智能硬件可能只是看上去很美,而当前智硬主要面临九大问题。

一、理想丰满现实骨感:重拳打在棉花上

大数据、客厅入口、汽车入口、第四屏、社交硬件这些概念层出不穷。人们谈战略多过战术,务虚多过务实。发布会爱讲宏大的规划,少谈用户的需求痛点和使用场景。
不少智能硬件为了智能而智能、为了联网而联网、为了App而开发App,未能真正抓住用户的痛点需求,一拳打在棉花上。一位从业者愤愤地说,一些智能硬件创业者就是为了玩概念骗投资人的钱。我对此不以为然,毕竟投资人不是傻瓜,且拿到投资也不是自己花。不过,智能硬件创业者倒真应该想想初心:你的用户是谁,你要解决他的什么问题,凭什么是你的产品?

二、项目成稀缺资源,智能硬件服务过剩

“报道我们,给稿费吗?”这是一位智能硬件创业者在收到我们的报道邀请之后的回应。
智能硬件的火热让围绕智能硬件的服务多了起来。上游供应链服务、众筹网站、投资业务、销售渠道、营销服务以及媒体报道服务,创业者的选择正在变多。不过我们发现,看上去一些服务似乎过剩了。
“创业者不怕产品卖不出去,而是有了销量产能跟不上”。“只要有好的概念,找到投资就不难,现在是项目稀缺阶段”……诸如此类的论断不少,当然也有不少是伪知识。但项目稀缺现象确实是存在的,在各大科技媒体的项目数据库中,智能硬件项目不超过500个,而App开发者则为百万量级。智能硬件不像纯App有想法就开干。软硬件结合产品生产环节多了不少,门槛高了,生产周期长了,失败率也高了。最终便是成气候的项目不多,反而成为稀缺资源。“关注智能硬件的比做智能硬件的多”,是这种现象的真实写照。

三、出货量上不去,互联网模式的痛

互联网创业,用户低于10万你多半还在苦苦寻求投资阶段。用户突破百万,你开始考虑公司化运作,或者梦想着被巨头所知晓,用户突破千万则可以进入巨头候选阵营了。对比一下,智能硬件创业目前大都还在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
如果不算智能手机和平板,智能硬件走得最快的是可穿戴设备、智能电视、智能路由器和一些效率工具。
可穿戴设备以手环和智能手表最热,出货量最大的是果壳,突破10万,咕咚各种硬件合计几万台。智能电视号称占到5000万台电视机出货量的一半,不过真正智能的互联网电视还没有一家突破百万销量,电视盒子出货量相对较大,整体近千万,但山寨盒子居多。智能路由器佼佼者极路由出货量刚突破30万。销量最好的智能硬件是随身WIFI这样的效率工具,360随身WIFI已突破1000万,因为它们成本低互联网公司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免费赠送。
但整体而言,大多数智能硬件创业者还在10万的温饱线内挣扎。倘若一款智能硬件预售能突破1万销量,已经值得祝贺了。最近发布的极米无屏电视预定量5万,已算极米团队的意外之喜。智能硬件大都不是真正的零利润,算下来利润对创业团团队来说还是比较可观的。
但这也反过来说明了将互联网模式嫁接到智能硬件上并不现实。入口也好、大数据也好、粉丝经济也好,都还需要走过10万-100万这一段长征才行。

四、跳票现象严重,产能成为普遍短板

在2013年,智能硬件跳票成为普遍现象。有预售就会有跳票,因为小米开了先河。在小米遇到高通等上游芯片厂商的产能出问题时,就算不想做饥饿营销也难以如期交卷。对于如同新生儿一样的智能硬件创业者来说,要保质保量按时完成硬件的生产更是难上加难。
原因来自多方面:产品做加法功能和元器件依赖太多,追求完美临时改方案结构,独特的工业设计对模具、工艺、工人加大难度,前所有未的产品设计结构没有配套的成熟供应链,ODM厂商欺负弱小的创业团队将生产需求优先级压得很低……总之,我们未能及时看到预售时说好的硬件,或者说产品到手了存在一些偏差或问题,难以尖叫。
不同的团队在这方面的控制能力有所差异。有的团队是传统制造玩家转型而来,有的团队是互联网巨头的硬件部门,控制能力会强一些。但白手起家的狭义上的创业团队几乎已经很难绕过跳票梦魇。现在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在预期的时间上加一个大大的缓冲时间以备不测。

五、用户容忍度低,不给试错机会

基于前面几点,如果出现了跳票、需求没瞄准、到手产品与预期差距大的话,用户基本都不会再买单了。手机QQ在去年的一次升级出现重大的产品事故,短短几天内升级紧急版本,成功挽尊。App可进行不断试错、快速迭代、小步快跑,雷军曾总结“先开枪再瞄准”的思路。不过,这在智能硬件上失效了——小米手机硬件版本屈指可数。
一则用户是花钱买的产品,“上帝”心态使之容忍度必然会低。二则硬件产品如若有问题,如果是个例可通过售后解决(大多智能硬件创业团队售后服务还不完善),如果是批量基本无法承担召回的损失因此未能召回,最多停售,这又加大了用户的不满意度。
所以有不少文章总结说,现在不少智能硬件产品,是卖一个让行业少一个用户,因为用户留下了阴影不会再尝试来惩罚这个行业。这样,这个行业对失败、犯错的容忍度也不高。
最终用户、行业对犯错容忍度都不高。智能硬件创业者就像走钢丝一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一如硬门深似海,恨不能开工前拜拜关二爷。

六、工程师主导,智能硬件产品经理缺位

对于为什么现在大多智能硬件都难以瞄准用户需求,科通芯城一位前高管一语中的:现在主导智能硬件创业的是工程师,而不是做产品的。因此我们看到了许多很前沿炫酷的idea并且不少还被做出来了。
可以去国内外一些科技媒体看看他们所报道的一些新、奇、酷。智能喂猫机、智能鸡蛋箱、App秒开的智能门锁、可测量各种指标的手环、可远程亲密的成人玩具、可以通过App控制的WIFI插座……技术强悍,创意前卫,而且这帮极客确实将产品鼓捣出来了。
我看到层出不穷的创业,不禁会问,我是真的需要这玩意儿吗?我是真的一直需要这玩意儿吗?我是真的愿意花大价钱去获得这玩意儿吗?不同人有不同答案。墨迹空气果看上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定价还高达999元,不过据说预定已经达到几十万台了。
不少智能硬件都让我切实感受到背后是工程师在主导。尽管工程师文化主导的Google和百度在搜索引擎领域长驱直入,但智能硬件它首先应该是款产品。负责一款产品的人是产品经理,兼具软硬件能力的产品经理目前是千金难觅。
一位估值过亿的智能硬件团队Leader甚至告诉我,如果可以找到这样的产品合伙人,他可以将自己的股权出让一半给他。

七、众筹成为外衣,智能硬件众筹实为预售


“中国没有真正的众筹。”,笔者那位朋友又下了一个极端的论断。此前雷科技曾盘点过中国的众筹网站,点名时间、众筹网、淘宝众筹、P2P网站的众筹业务正如雨后春笋的出现。不过,就智能硬件而言,真正在做众筹的并不多。
众筹的本质是一些人提供资源帮助另外一些人完成愿望,在项目发起众筹前是只有想法没有产品的。但现在智能硬件众筹的目的往往是为了从1-1万,即在有了样品之后通过预售来获取种子用户,以众筹之名行预售、优惠之实,鉴于此一些众筹网站正在改头换面转型首发和预售平台。

八、土豪入场,使创业者被要求站队


去年开始,敢打(仗)敢砸(钱)的互联网土豪大举进军智能硬件,其中以百度、360和小米最为激进,京东和阿里谨慎尝试,腾讯按兵不动。现在百度已形成小度自有产品群,多元合作模式(Dulife、百度Inside、百度云、JD+)和百度硬件生态。360则有硬件事业部,旗下产品不少,随身WIFI数量更是铺到千万。小米智能手机起家自不必说,在智能手机增长放缓的大市场环境下,开始押宝智能硬件和进军平板业务。
不过,巨头向来有着极强的生态控制欲望。战略防御布局,入口思维惯性,军备竞赛作风在丰厚的资源支撑下,被搬到了智能硬件领域,与他们在App时代的跑马圈地作风一起。因此,不少优秀的智能硬件创业者已经面临抉择:巨头有诱人的资源,但他们总想着占你的股份,实际上是要你站队。想保持中立态度与各家都合作?没门儿,小心人家做一个一模一样的用互联网思维的免费硬件干掉你。

九、派系之争无止无休,何时是尽头?


免费硬件VS收费硬件、南派VS北派、硬件派VS软件派、传统制造人VS互联网人、创客VS创业者,以及创业地点应该选择北京还是深圳,是智能硬件行业新手拈来的话题。当然,雷科技未能免俗,我们也重度参与了其中一些话题。就在本文我们又讨论了工程师主导VS产品经理主导的智能硬件创业。
当然,互联网行业也有技术派与产品派,学院派与实干派,海归派与土豪派、传统企业与互联网思维、线下与线上之争。不同的领域,同样的现象,没有唯一的答案,无关乎对错。智能硬件在这些看上去无聊的讨论中获得更多关注,总归是好的。这也是雷科技盘点此文的目的之一。
智能硬件风来了,人们如同发现新大陆般欣喜。

总结

相对于目前国内智能硬件的进步,一切困境都是暂时的。形式严峻但前景依然乐观,随着各种科技的发展,中国会在智硬市场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相关资讯
CIS芯片龙头年报解读:格科微高像素战略如何实现287%净利增长

格科微电子(688728.SH)2024年度财务报告显示,公司年度营收突破63.83亿元人民币,实现35.9%的同比增幅,归母净利润呈几何级增长达1.87亿元,EBITDA指标跃升107.13%至14.15亿元。这种爆发式增长源自其在CMOS图像传感器(CIS)领域实施的"技术锚定+场景穿透"双轮驱动战略,特别是在高像素产品矩阵构建和新兴应用市场开拓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RS2604 vs 传统保险丝:技术迭代下的安全与效率革命

RS2604作为一款高集成度、可配置OVP(过压保护)和OCP(过流保护)的eFuse开关,专为12V24V母线电压接口设计,兼顾热插拔保护与动态负载管理。其输入电压覆盖4.5V40V,极限耐压高达45V,适用于工业设备、汽车电子及消费电子领域。通过外部电阻灵活设置350mA至2.5A的限流值,结合±7%高精度电流检测,RS2604在安全性与能效间实现平衡,成为复杂电源系统的核心保护方案。

全球汽车芯片市场遇冷,恩智浦如何守住56%毛利率防线?

荷兰半导体巨头恩智浦于2025年4月28日披露的财报显示,公司第一季度营收28.35亿美元,同比、环比均下滑9%,但略超市场预期。在汽车、工业与物联网等核心业务需求疲软的背景下,Non-GAAP毛利率同比下降2.1个百分点至56.1%,自由现金流则维持在4.27亿美元,突显其成本控制能力。值得关注的是,管理层对第二季度营收指引中值(29亿美元)释放出环比复苏信号,但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仍为业绩蒙上阴影。

全闪存与软件定义双轮驱动——中国存储产业年度趋势报告

根据IDC最新发布的企业级存储市场追踪数据,2024年中国存储产业迎来结构性增长拐点。全年市场规模达69.2亿美元,在全球市场占比提升至22%,展现出强劲复苏态势。以浪潮信息为代表的国内厂商持续突破,在销售额(10.9%)和出货量(11.2%)两大核心指标上均跻身市场前两强,标志着本土存储生态的成熟度显著提升。

索尼启动半导体业务战略重组 图像传感器龙头或迎资本化新篇章

全球消费电子巨头索尼集团近期被曝正酝酿重大战略调整。据彭博社援引多位知情人士透露,该集团拟对旗下核心半导体资产——索尼半导体解决方案公司(SSS)实施部分分拆,计划于2023年内推动该子公司在东京证券交易所独立IPO。该决策标志着索尼在半导体产业布局进入新阶段,同时也预示着全球图像传感器市场格局或将发生重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