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充电,热电转换为可穿戴设备永久续航

发布时间:2014-05-27 阅读量:779 来源: 发布人:

【导读】限制可穿戴设备发展因素很多,其中电池续航问题是主要原因之一。利用人体自身发热供电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但可穿戴设备的火爆,却刺激了这项技术的前进。据传,明年初将会出现完全不必充电的智能手表!

可能跟现在的很多人不一样,我手上一直戴着手表,而且是六年前在日本买的;这只Citizen Eco-Drive手表最厉害的地方,是我从来没换过电池──因为它是以可重复充电的太阳能电池驱动的。我们往往很习惯在晚上的时候为电子产品充电,有时候白天也需要,才能确保设备拥有充足的电量;但有时候要是忘记,只能眼睁睁看着我们的电子小玩意儿沉睡不醒。

现在,可穿戴式科技热潮如旋风般席卷而来,我们也面临需要更常为科技产品充电的问题;虽然目前市面上大多数的智能手表与健身腕带不需要每天充电,但总有一天我们要是忘了把它们插上插座,它们还是会耗尽能量。

热电转换,为智能手表充电

为此来自韩国科学与技术研究所(Kore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KAIST)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创新解决方案,可望能成为持续替可穿戴式设备供电的关键技术;该团队采用的方法是利用使用者身上的热能做为电力来源。


热电转换发电设备

KAIST团队的领导人Byung Jin Cho表示,他们已经设计了一种新型的轻量化、软性发电设备,是将热电(TE)物质印刷在玻璃纤维上。KAIST开发之设备的输出功率号称可在50K温度下达到每公克28 mW,足以为智能手表供电。

以 Sony的SmartWatch 2为例,该款智能手表虽承诺可待机三天到一周(依据不同使用情况),但实际上若使用其全功能,仍需要每天充电。SmartWatch 2采用140 mAh的锂聚合物电池,不过如果你将一片薄薄的热电转换设备贴在该款智能手表上,就足够为手表供电且使用各种功能,不必担心电力耗尽。
SmartWatch 2

自给自足的热电设备
 
这 种概念并不是全新的,科学家们多年来都在寻找透过采集人体热能产生电力的方案,但该类发电设备的尺寸与重量,还有所能收集的电力,直到现在都无法达到商用 标准。韩国研究人员的创新关键在于采用玻璃纤维织物来制作热电发电设备;该设备透过无机材料网版印刷制作,是一种没有顶端与底部分别、自给自足的热电设备。

根据KAIST的论文,新开发的设备不只达到前所未有的功率密度,弯曲度也可达到20mm、不会影响设备性能,且可重复 弯曲120次周期以上。而该设备的每单位输出功率表现(ΔT = 50 K,每公克28 mW),则使该设备的重量能符合各种应用的需求。

如果研究人员接下来测试成功,我们最快在明年初也许就能看到市场上出现完全不必充电的智能手表。

扩展阅读:

【看图说话】透过大数据看可穿戴设备需求状况
抢滩可穿戴,芯科全球首款数字紫外线传感器IC方案
【福音】专治打鼾,可穿戴设备Night Shift
相关资讯
三星电子Q2业绩预警:HBM认证延迟拖累利润,地缘政治风险加剧挑战

全球科技巨头三星电子即将公布的2025年第二季度(4月至6月)业绩预期不容乐观。综合伦敦证券交易所SmartEstimate等权威市场预测数据,三星本季度营业利润预计将仅为6.3万亿韩元(约合46.2亿美元),相较于去年同期大幅下滑39%。这将是三星电子连续六个季度以来录得的最低盈利水平,凸显出该公司当前面临的严峻挑战。

高通取消双供应商策略,台积电独家代工骁龙8 Elite Gen 2芯片

据行业权威渠道确认,高通已正式取消双供应商计划,终止与三星在下一代旗舰芯片Snapdragon 8 Elite Gen 2(代号SM8850)上的合作。该处理器将完全由台积电采用第三代3纳米制程(N3P)独家代工,此前规划的三星2纳米版本(代号Kaanapali S)已被移除产品线。

全球动力电池格局生变 中国厂商凭技术出海引领增长

全球电动汽车电池市场正经历深刻变革,中国制造商凭借核心技术优势加速海外扩张,重塑产业格局。最新行业数据显示,这一趋势在今年前五个月表现得尤为显著。

晶圆代工1.4纳米节点竞争格局生变 三巨头战略分化显著

随着半导体产业向1.4纳米(14A)先进制程迈进,台积电、英特尔和三星三大晶圆制造巨头展现出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全球代工格局面临深度重构。

RSA240电流检测芯片:突破-5V~100V宽压采集的国产解决方案

在工业自动化、新能源储能及多节电池管理系统中,高精度电流检测是保障系统安全与能效的核心环节。传统检测方案常受限于共模电压范围窄、抗浪涌能力弱、温漂误差大等痛点。国产RSA240系列电流检测芯片的推出,以**-5V~100V超宽共模输入范围和0.1%级增益精度**,为高压场景提供了突破性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