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充电,热电转换为可穿戴设备永久续航

发布时间:2014-05-27 阅读量:820 来源: 发布人:

【导读】限制可穿戴设备发展因素很多,其中电池续航问题是主要原因之一。利用人体自身发热供电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但可穿戴设备的火爆,却刺激了这项技术的前进。据传,明年初将会出现完全不必充电的智能手表!

可能跟现在的很多人不一样,我手上一直戴着手表,而且是六年前在日本买的;这只Citizen Eco-Drive手表最厉害的地方,是我从来没换过电池──因为它是以可重复充电的太阳能电池驱动的。我们往往很习惯在晚上的时候为电子产品充电,有时候白天也需要,才能确保设备拥有充足的电量;但有时候要是忘记,只能眼睁睁看着我们的电子小玩意儿沉睡不醒。

现在,可穿戴式科技热潮如旋风般席卷而来,我们也面临需要更常为科技产品充电的问题;虽然目前市面上大多数的智能手表与健身腕带不需要每天充电,但总有一天我们要是忘了把它们插上插座,它们还是会耗尽能量。

热电转换,为智能手表充电

为此来自韩国科学与技术研究所(Kore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KAIST)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创新解决方案,可望能成为持续替可穿戴式设备供电的关键技术;该团队采用的方法是利用使用者身上的热能做为电力来源。


热电转换发电设备

KAIST团队的领导人Byung Jin Cho表示,他们已经设计了一种新型的轻量化、软性发电设备,是将热电(TE)物质印刷在玻璃纤维上。KAIST开发之设备的输出功率号称可在50K温度下达到每公克28 mW,足以为智能手表供电。

以 Sony的SmartWatch 2为例,该款智能手表虽承诺可待机三天到一周(依据不同使用情况),但实际上若使用其全功能,仍需要每天充电。SmartWatch 2采用140 mAh的锂聚合物电池,不过如果你将一片薄薄的热电转换设备贴在该款智能手表上,就足够为手表供电且使用各种功能,不必担心电力耗尽。
SmartWatch 2

自给自足的热电设备
 
这 种概念并不是全新的,科学家们多年来都在寻找透过采集人体热能产生电力的方案,但该类发电设备的尺寸与重量,还有所能收集的电力,直到现在都无法达到商用 标准。韩国研究人员的创新关键在于采用玻璃纤维织物来制作热电发电设备;该设备透过无机材料网版印刷制作,是一种没有顶端与底部分别、自给自足的热电设备。

根据KAIST的论文,新开发的设备不只达到前所未有的功率密度,弯曲度也可达到20mm、不会影响设备性能,且可重复 弯曲120次周期以上。而该设备的每单位输出功率表现(ΔT = 50 K,每公克28 mW),则使该设备的重量能符合各种应用的需求。

如果研究人员接下来测试成功,我们最快在明年初也许就能看到市场上出现完全不必充电的智能手表。

扩展阅读:

【看图说话】透过大数据看可穿戴设备需求状况
抢滩可穿戴,芯科全球首款数字紫外线传感器IC方案
【福音】专治打鼾,可穿戴设备Night Shift
相关资讯
低成本玩转Bode分析!共模扼流圈让普通示波器秒变网络分析仪神器

在电子工程领域,频率响应分析(Bode分析)一直是电路设计和调试的重要工具。然而,专业网络分析仪的高昂价格让许多人望而却步,一个令人惊喜的解决方案——共模扼流圈与示波器的黄金组合,可以极低成本实现专业级Bode分析。通过巧妙利用共模扼流圈的独特特性,配合普通示波器的基本功能,即使是预算有限的爱好者也能获得准确的频率响应曲线。

高速USB接口PCB设计指南:从2.0到3.0的关键技术突破

在现代电子设备中,USB接口已成为数据传输和电力供应的标准配置。一个优秀的USB接口PCB设计不仅能确保信号完整性,还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接口的理论传输速度

国产半导体重大突破!攻克28nm以下e-Flash技术填补国内空白

8月21日,中国半导体行业迎来里程碑式进展——领开半导体成功研发并量产28nm以下嵌入式闪存(e-Flash)技术,一举打破国外厂商在该领域的长期垄断。这一突破不仅填补了国内高端存储芯片的技术空白,更为国产MCU、汽车电子及AIoT设备的自主可控提供了关键支撑。

特朗普政府芯片入股计划引争议,全球半导体格局或生变!

近日,有外媒报道称,美国特朗普政府正考虑以“国家安全”为由,强行入股包括英特尔在内的三大芯片巨头,以加强对半导体产业的控制。这一消息迅速引发行业震动,外界担忧此举可能重塑全球芯片产业格局,并对供应链产生深远影响。

第106届中国电子展:构建产业新生态,打造全球创新枢纽

​在全球科技竞争格局深刻重构的背景下,中国电子产业正迎来国产替代与自主创新的历史性机遇。第106届中国电子展紧扣《"十四五"规划》制造强国战略,聚焦基础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等"卡脖子"领域,集中展示从材料、设备到应用的国产化突破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