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表续航为何这般“渣”?

发布时间:2014-05-26 阅读量:795 来源: 发布人:

【导读】可穿戴设备市场温度持续走高,但消费者拿到手的产品譬如智能手表则差强人意,究其原因,智能手表电池续航时间太短,几乎每天都要进行充电。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影响其续航的原因究竟有哪些?

可穿戴设备的热度居高不下,前有Moto Actv这样的先驱,后又在众筹平台大热的Pebble,众多厂商随后也相继推出了自家的智能手表产品,有三星这样的国际大厂,也有国内新兴的果壳科技。然而,这些产品无论其用户体验如何,却都面临着相似的技术性问题:功耗的居高不下,以及续航时间过短。先看下面的表格:


虽然这些产品之中,Pebbel的续航相对比较优秀,能够坚持5到7天,其余的大部分机型也就两三天的续航时间,甚至是一天一充的节奏。

影响智能手表续航时间的原因如下:

1、电池技术发展滞后

电池技术在长久以来一直处于止步不前的状态,不仅是可穿戴设备,就连主流的智能手机也不得不通过增大电池容量的方式来延长设备续航时间。虽说会时不时有一些听起来神乎其神的电池技术涌现,如锂氟化碳(CFx)电池,直接通过身体供热发电的体热发电机,它们往往都号称会彻底改变可穿戴设备续航时间短的问题,只是实验室研究到投入商用要花上至少一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理想虽美好,但却于事无补。当然了,这一类科技还是值得期待的。

2、芯片架构和制程工艺

国内厂商普遍采用的君正JZ4775处理器,峰值功耗在200mW,但65nm的芯片工艺导致产品封装体积变大,.君正芯片在国内还是占有不少的市场份额,并已经计划采用更先进的40nm工艺,只是与现在主流的28nm工艺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余下的几款多采用平板或手机级处理器,主频上的限制和软件上的功耗控制终归无法解决根本性的问题。设备厂商在智能手表上集成了太多的功能,甚至照搬智能手机的设计,低功耗的Cortex M3架构无法保证系统的流畅运行,于是只能牺牲电池续航了。

3、系统过于臃肿

多数机型都是根据现有的Android系统进行精简定制,本来就不合身的衣服再怎么改也是不合身的。只是多数厂商都没有耐心等到Android Wear的正式发布,也没有技术和精力耐下心来专门开发一款智能手表专用的系统,Pebble在这一点上的表现更值得认可,直接的结果便是Pebble手表的续航表现出类拔萃长达5到7天。

不仅是智能手表,可穿戴设备的真正大众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芯片厂商也开始发力低功耗芯片的研发和投产,英特尔的Edison平台,博通的BCM4771 GNSS SoC.此外,高通和三星在2014年4月份,1700万美元投资可穿戴芯片制造商Ineda.低功耗SoC马上迎来大爆发。

扩展阅读:

解读君正高度优化可穿戴方案—Newton平台
【看图说话】透过大数据看可穿戴设备需求状况
【福音】专治打鼾,可穿戴设备Night Shift
相关资讯
高通取消双供应商策略,台积电独家代工骁龙8 Elite Gen 2芯片

据行业权威渠道确认,高通已正式取消双供应商计划,终止与三星在下一代旗舰芯片Snapdragon 8 Elite Gen 2(代号SM8850)上的合作。该处理器将完全由台积电采用第三代3纳米制程(N3P)独家代工,此前规划的三星2纳米版本(代号Kaanapali S)已被移除产品线。

全球动力电池格局生变 中国厂商凭技术出海引领增长

全球电动汽车电池市场正经历深刻变革,中国制造商凭借核心技术优势加速海外扩张,重塑产业格局。最新行业数据显示,这一趋势在今年前五个月表现得尤为显著。

晶圆代工1.4纳米节点竞争格局生变 三巨头战略分化显著

随着半导体产业向1.4纳米(14A)先进制程迈进,台积电、英特尔和三星三大晶圆制造巨头展现出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全球代工格局面临深度重构。

RSA240电流检测芯片:突破-5V~100V宽压采集的国产解决方案

在工业自动化、新能源储能及多节电池管理系统中,高精度电流检测是保障系统安全与能效的核心环节。传统检测方案常受限于共模电压范围窄、抗浪涌能力弱、温漂误差大等痛点。国产RSA240系列电流检测芯片的推出,以**-5V~100V超宽共模输入范围和0.1%级增益精度**,为高压场景提供了突破性解决方案。

TMR134x磁开关芯片:高精度液位测量的工业级解决方案

在工业4.0浪潮推动下,液位测量作为过程控制的核心环节,其精度与可靠性直接影响化工、能源、汽车等关键领域的生产安全。传统霍尔传感器受限于功耗高、温漂大、响应慢等瓶颈,难以满足智能设备对实时性与稳定性的严苛要求。多维科技推出的TMR134x磁开关传感器芯片,通过隧道磁阻(TMR)技术突破传统局限,为高精度液位监测提供新一代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