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医疗健康可穿戴设备成为投资人的香饽饽

发布时间:2014-05-6 阅读量:994 来源: 我爱方案网 作者:

【导读】眼下智能硬件正是热钱汇聚地,其中,医疗健康可穿戴设备正在豹变。一大波资金正在伺机而动,寻找可投之机。数据显示,一季度可穿戴设备共吸引投资12笔,其中健康/医疗领域10笔,产品涉及血糖App、健康手环、体脂测量仪、随身体征监测设备等等...

2013年全球可穿戴技术领域完成投资交易64笔,披露交易额为5.6亿美元。从64笔交易看,一般可穿戴领域交易数量32起,披露交易额3.73亿美元;医疗可穿戴领域交易数量同为32起,披露交易额1.878亿美元,医疗健康领域虽然在数量上占比明显优势,但二者交易额落差明显。有评论人士认为,此落差并非医疗健康对资金吸引力不足,而是因为后者技术门槛更高,资本仍在观察中。

进入2014年,可穿戴设备的投资更多地涌向了医疗健康领域,看图:


如图所示,一片绿色是医疗健康领域的多笔投资。其中一、二两个月可穿戴设备一共吸引了6笔融资,均与健康有关,产品涉及血糖App(Glooko)、健康手环(Jawbone旗下UP)、体脂测量仪(Picooc旗下Latin)、智能体温计(Raiing旗下iThermonitor)、随身医疗数据监测(MC10)、精神状态检测设备(Vigo),除Vigo未披露融资金额外,其余项目均获得千万级人民币以上的投资,以Jawbone的2.5亿美元为首。

三月份可穿戴领域设备投资(并购)共计6起,其中健康/医疗领域4起,交易额均在千万级人民币以上,产品包括智能血压计(康康血压)、健康手环(咕咚)、电子健康记录(Augmedix)、血压App(37健康);余下两项均为收购,一是智能手表Basis Science被英特尔收购,金额未披露,据Techcrunch消息,在1亿到1.5亿美元之间;二是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公司Oculus VR被Facebook以约20亿美元的总价收购。

由过去三个月的投资动向来看,进入可穿戴领域的资金正在猛增,而医疗健康领域越来越被投资人看好,可以预见的是,该领域持续升温。

综合各方评论,可以发现健康/医疗可穿戴崛起背后是移动医疗的兴起。根据iiMedia Research数据,2014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为28.4亿元,预计到2015年这一市场将达到42.3亿元,2017年将达到125.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70%以上。

为何在过去一个季度,健康医疗可穿戴越来越成为投资人的香饽饽?具体原因则有以下几点:
 

一、供需缺口大


医疗健康问题一直是国民痛点:一方面是传统医疗的不足和局限,另一方面是人口老龄化加剧、人口流动性上升,老年人和亚健康人群的随身医疗、医护,远程实时了解家人身体状况都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移动医疗/健康服务也成为可穿戴设备领域的刚需,商业模式较为明显,因而也成为可穿戴创业和投资的热门领域。

二、产品渐成熟

随着智能硬件创业的开放平台涌现,技术门槛迅速降低;上下游供应链完善、创业者经验增强,让产品从原型到量产可能性上升。上述两方面,为可穿戴设备从“尝鲜”式消费品逐渐过渡到刚需品创造了条件。

三、方向更明确

参照第一点原因,健康/医疗是刚需,许多团队针对具体需求,进入细分领域。例如,糖护士血糖仪专注于糖尿病、康康血压仪专注于心血管疾病、大姨吗专注于女性健康。智能硬件创业团队体量通常较小,在细分领域深耕细作,有利于摸索出商业模式,如糖护士可以通过销售试纸变现。

四、可挖掘数据多

可穿戴设备最核心的价值不在硬件本身,而在硬件背后的数据。目前,硬件创业越来越看重与专业领域合作,一方面通过硬件提供专业的服务,一方面积累第一手数据,为传统行业提升服务水平提供参考,甚至改变传统模式。这一点,目前在健康/医疗领域体现最为明显。这一类设备所提供的服务是细分的,用户群相对固定,用户特征明显,需求清晰,可利用的数据多。传统医疗设备厂商、互联网与科技企业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创业团队,都在这个领域中探索。而传统医疗不能解决的许多问题,正在被这些探索攻破。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让医疗健康服务模式发生变化,远程医疗、慢性病监控、医疗大数据管理成为可能。

五、下一个入口

可穿戴设备创业言必称“软硬结合”。如何成为移动互联网的新入口?看用户黏度和停留时间。健康/医疗可穿戴设备(在理想状态下)是刚需,一旦被用户认可,随时、随身的属性就可以发挥作用,将实时在线获取用户的位置和数据,作为入口的想象空间很大。这一类设备由于是刚需,用户黏度高,有一定社交属性(家人朋友之间);留住用户的时间多,可发掘的附加价值就多。

目前医疗/健康可穿戴领域方向较清楚,产品待打磨,用户需求需要有好的体验来带动。技术并非不可突破的瓶颈,关键还在于对用户刚性需求的把握和满足,最终还要落实到产品和服务上。医疗/健康可穿戴设备的壁垒仍在专业领域,硬件创业团队与传统行业跨界合作,连接智能、互联网与专业服务,通过设备让用户获得更方便更好的健康/医疗服务,会是一个好的突破口。

谁会是下一个Oculus?让我们拭目以待!
相关资讯
低成本玩转Bode分析!共模扼流圈让普通示波器秒变网络分析仪神器

在电子工程领域,频率响应分析(Bode分析)一直是电路设计和调试的重要工具。然而,专业网络分析仪的高昂价格让许多人望而却步,一个令人惊喜的解决方案——共模扼流圈与示波器的黄金组合,可以极低成本实现专业级Bode分析。通过巧妙利用共模扼流圈的独特特性,配合普通示波器的基本功能,即使是预算有限的爱好者也能获得准确的频率响应曲线。

高速USB接口PCB设计指南:从2.0到3.0的关键技术突破

在现代电子设备中,USB接口已成为数据传输和电力供应的标准配置。一个优秀的USB接口PCB设计不仅能确保信号完整性,还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接口的理论传输速度

国产半导体重大突破!攻克28nm以下e-Flash技术填补国内空白

8月21日,中国半导体行业迎来里程碑式进展——领开半导体成功研发并量产28nm以下嵌入式闪存(e-Flash)技术,一举打破国外厂商在该领域的长期垄断。这一突破不仅填补了国内高端存储芯片的技术空白,更为国产MCU、汽车电子及AIoT设备的自主可控提供了关键支撑。

特朗普政府芯片入股计划引争议,全球半导体格局或生变!

近日,有外媒报道称,美国特朗普政府正考虑以“国家安全”为由,强行入股包括英特尔在内的三大芯片巨头,以加强对半导体产业的控制。这一消息迅速引发行业震动,外界担忧此举可能重塑全球芯片产业格局,并对供应链产生深远影响。

第106届中国电子展:构建产业新生态,打造全球创新枢纽

​在全球科技竞争格局深刻重构的背景下,中国电子产业正迎来国产替代与自主创新的历史性机遇。第106届中国电子展紧扣《"十四五"规划》制造强国战略,聚焦基础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等"卡脖子"领域,集中展示从材料、设备到应用的国产化突破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