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集成传感器,有效降低成本和设计风险

发布时间:2014-04-23 阅读量:666 来源: 我爱方案网 作者: Valerie Rothermel Nelson

【导读】用来监测或控制系统的传感元件,要求精确性、可靠性和支持实际应用输入,这在产品开发周期中是最具挑战性的工作之一。因此,许多设计人员现在都毫不犹豫地选择购买现成产品,或是定制预集成传感器模块。

把大部分设计、测试和制造传感元件的任务,委托给第三方供应商去做,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工程设计团队的有限资源,缩短产品上市时间。尽管如此,仍然有许多关键决策需要由设计人员把握,而且这些关键决定将会对产品性能、可靠性和成本产生重大影响。

为帮助设计出适合具体应用的最佳系统,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预集成的传感元件,特别是不同传感元件可提供的优势,然后还要熟悉一些必须考虑的主要问题。即使是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也不得不承认,针对HVAC系统、医疗设备、过程控制或其他工厂自动化设备的实际应用条件,设计提供精确、可靠数据的传感元件,是产品开发周期中最耗时和最昂贵的工作之一。在很大程度上,这是因为传感器设计是跨学科合作的过程,需要设计团队考虑许多电气、机械和制造工艺问题。

一旦确定了最适合应用的传感元件,就必须决定如何把它与系统的其余部分集成到一起。这个过程包括将传感器与适合的信号调节电路、终端和接口连接器组合配对。接下来,需要决定是否有现成封装能够容纳您的装配件,或是基于应用空间和环境要求,采用定制封装。定制封装可能集成一个或多个传感器及其他元件,以创制更高级别的装配件,如用于血液分析机和呼吸机中、带集成管路的压力传感器。

记住,随着传感器设计的进步,其测试方案也必须与时俱进。您的设计必须确保最终装配件继承到主系统后,产品能够准确可靠的运行。

集成传感器的案例

预集成传感器解决方案变得日益流行,相对于传统的传感器选择和集成过程而言,它是更加经济高效的替代选择。在很多情况下,谨慎选择已知正确的单一封装(可能包括一个或多个传感器、信号调节组件和其他关键组件),有助加速产品开发,减少设计、制造和测试成本。这还可以帮助制造商缩短认证测试的时间,因为只要集成解决方案通过了工业或医疗设备标准的认证;且在设计中选用该方案的开发人员,就不必再为方案的升级产品重新进行认证。

在大部分情况下,由于预集成/预测试传感器组件的单元生产成本和测试成本更低,所以与独立组件相比,用户不仅大大节约成本,还可获得几倍的投资回报。使用预集成传感器解决方案避免了维护和跟踪大量独立组件所需要的开销。

尽管如此,请谨慎选择适合的传感器组件以确保完全满足与性能、操作环境、测试和可靠性相关的应用需求。同样,还要保证传感器厂商提供的封装选项完美适合预期用途。

另一个不是很引人注意的考虑事项是传感器厂商的设计支持水平。在当今盛行的精益企业文化大背景下,大部分公司都倾向于将有限的工程设计资源集中于“人无我有”的产品元件上,而在支持这些特色元件的系统元件上,则采用拿来主义,使用参考设计或是打包的解决方案。

因此,您很有可能需要考量您的工程设计团队需要多大的外力帮助,才能充分实现应用需求、确定潜在的解决方案并客观分析哪种方法能够最好地契合他们的需求。有的时候,增值组件将成为系统差异化特色的核心部分,应在设计方案早期就予以考虑。

所有集成传感器制造商都能提供一定水平的设计支持。小到与随机指派的应用工程师临时上网聊天或互发电子邮件,大到完全成熟的设计团队,在整个设计期间,“嵌入”到了您的工程设计组中。

由于预集成传感器解决方案解决了影响设计、制造和市场运作的问题,很难全面表述它所能够提供的全部优点。最佳的方法之一是通过研究应用实例来管窥一斑。

近期的一个成功案例是这样的,一家制造商找到霍尼韦尔设计团队,想看看是否能够帮助他们降低目前用在气流控制产品中的阀门定位传感元件的成本。一般来说工厂和楼宇自动化系统中常用的标准可编程逻辑控制 (PLC) 信号,来开动和监控阀门。客户对其使用的传统定位传感技术不甚满意(如霍尔效应传感器和磁阻阵列),因为实施起来比较昂贵,而且还需要经常校准。由于在他们的应用不需要由常规传感器提供的增量位置数据,因此他们思考是否有更加经济的方式,能够生产他们所需要的简单的开/关/故障指示信号。


图1霍尼韦尔TruStability电路板安装型传感器可为干燥、潮湿、或干/湿环境应用提供可靠的压力传感输出。

通过与客户设计人员紧密合作,霍尼韦尔增值团队基于TruStability电路板安装型压力传感器,开发出了性能可靠且成本较低的替代解决方案。新方案除整体成本低于之前设计的传感元件外,霍尼韦尔传感器具有更长的使用寿命,为制造商及其客户削减了相应成本。这主要归功于坚固构造和强韧组件,除仅产生低漂移外,霍尼韦尔提供的传感元件在其服务寿命内都能维持高精度。因此,出厂的最终系统经过预先校准,免去了许多常规传感技术所要求的昂贵的初始设置和定期重新校准。

相关资讯
华虹半导体2025年Q1业绩解析:逆势增长背后的挑战与破局之路

2025年第一季度,华虹半导体(港股代码:01347)实现销售收入5.409亿美元,同比增长17.6%,环比微增0.3%,符合市场预期。这一增长得益于消费电子、工业控制及汽车电子领域需求的复苏,以及公司产能利用率的持续满载(102.7%)。然而,盈利能力显著下滑,母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仅为380万美元,同比锐减88.05%,环比虽扭亏为盈,但仍处于低位。毛利率为9.2%,同比提升2.8个百分点,但环比下降2.2个百分点,反映出成本压力与市场竞争的加剧。

边缘计算新引擎:瑞芯微RV1126B四大核心技术深度解析

2025年5月8日,瑞芯微电子正式宣布新一代AI视觉芯片RV1126B通过量产测试并开启批量供货。作为瑞芯微在边缘计算领域的重要布局,RV1126B凭借3T算力、定制化AI-ISP架构及硬件级安全体系,重新定义了AI视觉芯片的性能边界,推动智能终端从“感知”向“认知”跃迁。

半导体IP巨头Arm:季度营收破12亿,AI生态布局能否撑起估值泡沫?

2025财年第四季度,Arm营收同比增长34%至12.4亿美元,首次突破单季10亿美元大关,超出分析师预期。调整后净利润达5.84亿美元,同比增长55%,主要得益于Armv9架构芯片在智能手机和数据中心的渗透率提升,以及计算子系统(CSS)的强劲需求。全年营收首次突破40亿美元,其中专利费收入21.68亿美元,授权收入18.39亿美元,均刷新历史纪录。

Arrow Lake的突破:混合架构与先进封装的协同进化

2024年10月,英特尔正式发布Arrow Lake架构的酷睿Ultra 200系列处理器,标志着其在桌面计算领域迈入模块化设计的新阶段。作为首款全面采用Chiplet(芯粒)技术的桌面处理器,Arrow Lake不仅通过多工艺融合实现了性能与能效的优化,更以创新的混合核心布局和缓存架构重新定义了处理器的设计范式。本文将深入解析Arrow Lake的技术突破、性能表现及其对行业的影响。

暗光性能提升29%:深度解析思特威新一代AI眼镜视觉方案

2025年5月8日,思特威(股票代码:688213)正式发布专为AI眼镜设计的1200万像素CMOS图像传感器SC1200IOT。该产品基于SmartClarity®-3技术平台,集成SFCPixel®专利技术,以小型化封装、低功耗设计及卓越暗光性能,推动AI眼镜在轻量化与影像能力上的双重突破。公司发言人表示:"AI眼镜的快速迭代正倒逼传感器技术升级,需在尺寸、功耗与画质间实现平衡,这正是SC1200IOT的核心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