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家居:站在光明与纠结的十字路口

发布时间:2014-04-17 阅读量:1840 来源: 发布人:

【导读】今天,“钢铁侠”Tony Stark的人工智能助手“JARVIS”让我们眼花缭乱,他展示的智能家居和辅助系统和他身上的装备让人印象深刻。该系统可以在用户发出指令之前预测用户需求,像是Siri, Google Now和HAL结合在一起的产物。那么智能家居到底发展到啥样了?

SmartThings、Belkin WeMo、Dropcam、Revolv、Z-Wave、Philips Hue,以上是几家常见智能家居产品和商标。其实智能家居的讨论和建设,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了,Monsanto公司和迪士尼的工程师就在迪士尼乐园启动了“明日之家”(House of Tomorrow)工程。

JARVIS代表了智能家居的目标——打造不需要不停地发出指令就可以把事情做了的隐形大脑。目前还没有做到,但是正在努力。现在可以实现家中没人的时自动关灯,检测任一温度,无线操作咖啡机磨咖啡,Sonos音响自动播报新闻和天气。一切都在跨步向前,但我们要实现好莱坞电影中的设想,还有不少障碍。

1

家庭自动化解决方案并不统一

像Revolv, WeMo和SmartThings这样的产品目前都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兼容运行。SmartThings Labs项目的发起,使得SmartThings系统、WeMo智能家居套件、Sonos音响和照明产品飞利浦hue,得以兼容。不过,目前这套系统与Nest恒温器还不兼容。

事实标准没有建立

Revolv(家居中控,它能用一个App让所有设备运转起来)能与Nest兼容,但是现在Nest被谷歌收购了。谷歌很有可能会自己开发智能开关、传感器来配合Nest,打造整套自动化系统,那么Nest将停止支持Revolv。Revolv, WeMo, Sonos, Hue和SmartThings,这些产品都是以手机App的方式来控制。

手机App是否为智能家居的最佳控制方式,还没有共识

在多数情况下,主要系统的“中控”应用会不止一个:可能来自Revolv, WeMo,也可能是SmartThings。这些都可以控制改变飞利浦hue的灯光颜色,或者让Sonos播放音乐。不幸的是,他们不是一直都兼容良好,所以用户需要依赖多个应用来控制多台设备,这很麻烦,“自动化”的便利也就被抵消了。

我乐意看到任何一个系统能推进该领域的事实标准(de facto standard),统一标准能使所有设备互联。似乎智能家居公司都怕被统一,其实未必是坏事。让手机成为中控载体也可能存在问题:设备会推送现在谁进了家、开了灯这些信息,再加上邮件、短信,会对用户形成信息轰炸。

资源没有充分整合

VoicePod(语音控制家庭自动化设备)解决了使用语音控制设备的问题,它与麦克风连接之后,就可以控制电灯开关、百叶窗,和门锁。VoicePod似乎还不能与SmartHhings,WeMo相连接,但它能与像Control 4这样的专业安装系统兼容。若VoicePod能整合进其他系统,就能让我们离钢铁侠梦想更近一步。

似乎只有那些土豪宅客愿意为家庭自动化掏钱包

我为家里所有门窗安装了传感器,但也曾犹豫是否要花钱配置整套系统,期待技术发展且价格降低。大多数入门级套件是200-300美元+单价50美元的传感器,但这和数千美元的专业系统差远了。不过好在用户体验还不错:设备便携,可连续配置,是即插即用型,消费者很容易上手操作。

智能家居公司谁会保持独立,谁会被人收购,这都很难说。一个成功的Kickstarter项目,被一个不被信任的公司收购是一个让人心灰意冷的结果。但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会看到家庭自动化平台的快速发展。

相关资讯
苹果2027年推出虚拟伴侣机器人:科技与情感的完美融合

​据最新消息,苹果公司计划于2027年推出其首款机器人产品,这款代号为"Eve"的虚拟伴侣机器人,将结合苹果在硬件设计、人工智能和用户体验方面的优势,开创消费级机器人新品类。不同于传统功能性机器人,苹果的这款产品更注重情感连接和个性化陪伴,有望重新定义人机交互的未来。

技术赋能 生态共赢——电子制造装备智能化建设的创新路径

在当前全球电子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加速转型的背景下,产业链协同创新已成为突破技术壁垒的关键路径。本次走访聚焦微焦点X-RAY检测、自动化测试烧录一体化、半导体封装工艺等核心技术领域,通过构建"技术攻关-场景验证-生态协同"的三维合作模型,旨在打通从实验创新到规模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美国被曝秘密植入追踪器监控高端AI芯片流向 严防技术流入中国

美国为防止高端人工智能(AI)芯片通过第三方渠道流入中国,已秘密要求芯片制造商英伟达(NVIDIA)、超威半导体(AMD)等企业在出口至部分国家的AI芯片中植入追踪程序,以便实时监控芯片流向

晶振行业必备术语手册:工程师必收藏(下)

在电子电路设计中,晶振的每一项参数都与产品命运息息相关——哪怕只差0.1ppm,也可能让整板“翻车”。看似最基础的术语,正是硬件工程师每天必须跨越的隐形门槛。

晶振行业必备术语手册:工程师必收藏(上)

在电子电路设计中,晶振的每一项参数都与产品命运息息相关——哪怕只差0.1ppm,也可能让整板“翻车”。看似最基础的术语,正是硬件工程师每天必须跨越的隐形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