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八大车联网系统对比:仍处在初级阶段

发布时间:2014-01-14 阅读量:1347 来源: 发布人:

【导读】国内的车联网元年是2009年,四年过去,车联网气势更胜,成为2013年最火的关键词之一。似乎没人质疑车联网的光明前景,不同行业的企业争相加入,使整个产业链盘根错节。然而其发展步伐似乎也没有想象得那么快,仍处于江湖乱战的初级阶段。


相对于庞杂的后装市场,汽车厂家主导的前装市场(汽车出厂前安装车联网系统)相对紧凑,也是车联网一个主要的讨论和推广阵地。就现阶段而言,前装市场主要是汽车厂家在旗下车型搭载自家品牌的车联网系统,捆绑销售,积累用户数量,培养用户习惯。这种努力圈地的方式在新技术发展前期的确必要,但由于服务内容吸引力不足,商业模式不甚明朗,目前车联网主要是作为厂商销售的卖点,离车、人、路、网协调互联的目标还很远。
 
同质化突围:国内几大车联网系统对比
 
目前在国内市场上,从进口、合资到自主,诸多车企都拥有自己的车联网产品,达数十种之多,但人们经常讨论的却超不过十家。国际品牌主要有通用的OnStar,丰田的G-BOOK,福特的SYNC和宝马的iDrive等,进入中国之前这些系统在国外市场的发展已较为成熟。而自主品牌起步较晚,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上汽的inkaNet,长安的incall,吉利的G-NetLink和一汽的D-Partner等。
 
丰田G-BOOK:侵权纠纷 或面临退出中国
 
作为把车联网带入中国的开拓者之一,丰田的智能副驾系统G-BOOK从雷克萨斯车型入手,于2009年3月在国内上市。此时,前装车载信息服务在国内还是全新概念,很多车主将其简单理解为一个智能导航。
 
其实G-BOOK与通用OnStar较为相似,两者也经常被作为竞争对手而进行比较。G-BOOK的服务以救援类和信息咨询类为主,“紧急救援服务”、“道路救援服务”、“话务员服务”是其特色项目。同时,G-BOOK还提供了OnStar缺乏的G路径检索功能,能有效帮助用户避开交通拥堵路段,带来不少便利。
 
2013年末,丰田G- BOOK遭遇了在国内的一次重大挫折,因为专利侵权案可能面临退出中国的可能。七年前丰田打算和深圳赛格进行车载系统的技术合作,在丰田单方面终止合作后,引发了长达三年的专利侵权案。2013年12月20日,一审判决深圳赛格导航胜诉,丰田侵权成立。
 
经此一役,尽管丰田中国公关宣传部负责人表示,“正在考虑上诉”,消费者目前可以继续放心使用G-BOOK系统,但G-BOOK未来在国内的发展前景难辨。
 
通用OnStar:安防服务遇冷 或强化娱乐功能
 
中文名为安吉星的通用OnStar 系统1997年就已在美国上市,进入国内前已很成熟。2009年底,OnStar系统搭载在凯迪拉克上进入国内,并在2010年别克车系的推广带动下,发展势头加速。截至2013年10月,OnStar在中国的实际用户数突破64万,其知名度和使用量在国内车联网领域保持领先位置。
 
OnStar的核心服务开发是围绕安防类进行的。“碰撞求助服务”、“车门远程应急开启”、“路边救援协助”和“车况检测报告”等都是其主推的核心功能。
 
对于车联网系统,业内有这样一个金字塔结构,即底层是提供安全、安防服务;中间是信息服务,包括导航、股票、天气等信息;再往上是娱乐服务。上海安吉星副总经理于洋曾表示,安吉星选择从根基向上发展,主打对用户最有益的安全保障功能,娱乐等附加服务则不是宣传重点。
 
然而从使用频次来看,安防服务作为OnStar最大的优势和卖点,处境有些尴尬。上海安吉星执行副总经理李超曾称,自2008年10月28日上海安吉星成立以来,总共处理了2万车辆自动碰撞求助服务,而这个数字与2614万次导航服务相比微乎其微。
 
据称,上海安吉星从2013年开始实际盈利,但较低的使用率导致的是用户续费意愿的不足,在一年免费期后,OnStar续费率低的问题不断被提及和讨论。OnStar不得不做出调整和改变。上海安吉星已放出消息,2015年信息娱乐服务将被提高到和车辆安防类服务同等的位置。
相关资讯
全球首发全风冷兆瓦级航空发电系统,中国技术领跑绿色航空新赛道

2025年5月16日,北京电擎科技有限公司在第三届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大会上正式发布AGS1000型航空发电系统。作为我国首型兆瓦级全风冷、高功率密度航空发电系统,该产品实现了从材料到核心部件的100%国产化,标志着我国在航空混合电推进领域迈入国际领先梯队。本文将从技术优势、竞争对比、创新突破、应用场景及市场前景等多维度,解析这一跨时代产品的战略意义。

艾迈斯欧司朗VCSEL技术革新:高精度3D传感如何赋能工业4.0与智能机器人

2025年5月20日,全球光学解决方案领导者艾迈斯欧司朗(ams OSRAM)正式发布两款基于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CSEL)技术的3D传感核心组件——BIDOS® P3435 Q BELAGO 1.2点斑投射器与BIDOS® P2433 Q/V105Q121A-850泛光投射器。这两款产品通过优化红外激光技术与集成化设计,显著提升了3D传感系统的精度与可靠性,为工业机器人、多模态人脸识别、无人运输系统等场景带来突破性进展。

高通联手英伟达:异构计算如何颠覆AI数据中心?

在2025年台北国际电脑展(COMPUTEX 2025)上,高通公司总裁兼CEO安蒙(Cristiano Amon)发表了题为《AI重塑计算未来》的主题演讲,全面阐述了高通在AI PC、数据中心及机器人领域的战略布局。安蒙强调,高通正通过“混合AI”架构与定制化硬件创新,推动终端侧与云端协同的智能革命,目标是在全球计算产业中占据核心地位。

第五代互连技术登场:NVLink Fusion突破AI算力瓶颈

"数据中心架构正在经历数十年来的首次根本性变革——人工智能正在融入每个计算平台。"在COMPUTEX 2025的发布会上,黄仁勋揭示了NVLink Fusion技术的战略意义。这项突破性互连技术通过开放NVIDIA AI平台生态系统,使合作伙伴能够构建专用AI基础设施,标志着异构计算新时代的开启。

英特尔发布新一代专业计算解决方案,加速AI产业化进程

在Computex 2025展会上,英特尔正式推出面向专业计算领域的三大创新解决方案:锐炫Pro B系列GPU、Gaudi 3 AI加速器及AI Assistant Builder开发框架。此次发布的硬件与软件组合,标志着英特尔在AI产业化进程中迈出关键一步,致力于为开发者与企业用户提供端到端的加速计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