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家电设计的“六脉神剑”

发布时间:2013-10-9 阅读量:1226 来源: 发布人:

【导读】天龙八部中,即便段公子内力深不可测,修炼六脉神剑却殊为不易,绝少得心应手,非到万分紧急才使得出。现实中,智能家电设计之六脉神剑也是如此,要将其运用自如,达到心随意动之境界,绝非一蹴而就。

2013年的CES(电子消费品展)上,家电厂家发布了多款智能白电。在这些“智能”家电上,无一例外的,都加上了触控大屏,真可谓屏幕无处不在。

有了屏幕,家电就变得智能了吗?现实是,厂家口若悬河,嗓子就叫破了,消费者却用脚投票,无人买单的伪智能白电只是厂家的自弹自唱而已。

黑电领域,在“伟光正”的乔布斯大婶引领下,各种盒子、电视漫天飞舞,一片繁荣景象,用户也乐于买单。在白电领域,没有了乔大爷的引领,一众厂家抄无可抄,产品设计深陷困局。

天龙八部中,痴情公子段誉无意之中得了六脉神剑,威力无比,成为与乔峰、虚竹并列的三大高手之一。

今天笔者就来介绍一个智能家电设计的“六脉神剑”。

一、关冲剑:大巧若拙,回归家电体验

三星在2013年的CES发布了一款智能冰箱,这款冰箱上有一个8英寸的触摸屏,上面预装了Picasa,Twitter, WeatherBug,AP News以及Evernote。这款冰箱甚至可以变成一个婴儿监控器。

但我们真的需要在冰箱上发Twitter吗?

三星智能触屏冰箱

当我们把一个大屏放到家电上时,我们很容易就会在上面预装安卓操作系统,然后加上我们在移动领域耳熟能详的体验,如语音以及各种APP。

这是一个我们在设计智能家电常见的误区。触屏往往让我们失去了设计的聚焦,把焦点放在让家电更像手机或者平板,而非让家电变得更好。

给家电添加云服务并不能奇迹般的让家电变得更好,现实中,我们的云服务只是给家电增加了一堆用不着的功能。

一个成功的智能家电体验应该是越简单越好,聚焦于少数家电本身已经定义良好的功能。正如关冲剑以拙滞古朴取胜,我们设计智能家电时,也应大巧若拙,回归简单,让家电回归其本源。
 

二、少商剑:石破天惊,家电智能自动化

如果“安卓+家电”以及“大屏+APP”不是真正的智能家电,那么智能家电到底是什么,智能家电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独特体验?答案在于环境感知传感器和自动化。

由前苹果iPod设计师打造的Nest给了我们最好的案例。Nest集合了温度、湿度、光线和运动传感器,能够感知环境和人体活动情况。基于智能算法和处理器,Nest能够记录用户手动调节温控器的数据并进行分析。使用一段时间后,Nest就可以自动根据用户的喜好和活动情况调节室内温度,让用户解放出来,不必手动控制温控器。

Nest温控器

同样,在家电上安装一组传感器并联网,这些传感器就能学习到很多关于用户、用户所在的环境以及用户的日常生活模式的知识。运动、温度以及人体红外传感器可以感知用户的环境并作出有用的假设。联网设备可以根据一定的规则,在特定情况下作出反应,智能的作出决策。这种智能的自动化可以通过后台处理以真正解放用户,提高工作效率。这些系统可以逐步的熟悉用户,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作出更准确的假设,更了解用户的需求。

iRobot扫地机器人

对于用户来说,家电无需人的干预和操控,就能自主的为人服务,才是真正的需求。六脉神剑中的少商剑剑路雄劲,颇有石破天惊,风雨大至之势,智能自动化是家电的一个颠覆性创新,与少商剑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少泽剑:见微知著,化数据为乐章

我们大多数人都开车,但很少有人会打开引擎盖检查汽车的状况,因为我们不像经过训练的机械技师能看懂读数,即使看了也看不出问题。同样,家里的传感器收集了海量数据,但如果只是将原始数据展现出来是毫无意义的。

对于大数据应用,一个最大的机会就是将数据转化为有意义的知识或智慧(Insights)。这是一种了解并带来行为改变的知识。这种知识可以帮助用户更好的了解自己,并鼓励他们作出更好的选择——一种更好的生活方式或者其他。


除了收集关于个人的知识,用户还可以看到相对于朋友或者更大的社区的对比情况。Jawbone Up腕带及其移动应用程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大数据的应用案例。Jawbone的应用程序将收集到的数据转化成一个易于理解的图表,帮助用户发现原始数据和自己生活习惯的联系。随着时间的推移,用户可以更好的了解他们的日常活动、睡眠习惯、饮食习惯,甚至还可以找到遛狗或者少吃300卡路里的食物对他们的健康目标(例如减肥)的影响。

数据就像跳跃的音符,但只有少数人才能将这些音符糅合成美妙的乐章。音乐家把音符转化为音乐,而设计师则将数据转化为用户看得懂的图形,还原真相,从而让用户见微知著。数据的呈现恰如少泽剑的忽来忽去,变化精微,难以把握。
 

四、中冲剑:高屋建瓴,从生态入手

我们一般把平台看作生态系统,例如IOS和安卓,但生态不仅仅平台,也不仅仅是一个人和他的设备。对于家电来说,与两种生态系统有关联,一是家庭成员的生活的生态,一是家居的生态。

我们给设备加上一块屏幕,实质上是让这个设备孤立于生态系统。想象一下,每个家电都装上了屏幕,家电之间彼此互不联系,人就迷失在一堆屏幕之中,无所适从。这样的智能家电设计方式,会使其与整套家居的交互变得繁琐,与人的交互变得繁琐,因为每一套都有自己的交互方式。

设计者不应把家电看成一个独立的产品,而应该把家电看成生态系统的一员,找到与现有电子设备生态系统集成的方法,利用用户已有的屏幕,而不是给设备增加手机或平板的优势。


联网设备采集并通过中心分享数据,系统就可以自由扩展。通过采集并分享数据——例如沐浴和洗衣的平均时间,可以通知系统水和电的使用情况。中央系统就可以给用户一个更全面的视野,从而让用户调整其行为和习惯。

设计应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智能家电的定位是家庭生态系统的一份子。这种全局思维的设计模式与中冲剑的大开大阖非常相似。
 

五、少冲剑:轻灵迅速,遥控智能家居


 
远程访问时智能家电设计的常见功能之一。通过智能手机或者平板的配套屏幕,智能家电给了用户远程监测和操控的体验。家电的物理位置不再是一个局限,由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的便携性,这样的设计给了用户访问和控制的灵活性,让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控制。

我们可以在智能手机屏幕上显示正在进行的任务的进展,例如洗衣的进展,监控能源的使用,启动一个功能,或者电器有问题时远程诊断。

目前已经有少数产品具备远程体验,NEST的移动应用程序允许用户调整温度,让用户没到家之前就可以调节室温,创造舒适的环境。三星的APP让用户可以远程启动和停止洗衣机的洗涤、烘干循环,从而可以在电价较低时启动烘干循环。

但目前很多设计往往把远程访问当做一个功能,而不是作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很多设计者并没有深入思考远程访问带给用户的价值,而仅仅是实现一个远程开启和关闭,甚至有的设计者把用户原来只需要一个动作的场景变成了四到五个动作的场景。

当设计远程访问的体验时,最重要的是深入认真的检查用户的使用场景,分析用户需求,进而为用户设计直观而创新的远程监控功能。

远程访问给了用户极大的灵活性,正如少冲剑的轻灵迅速,智能家电设计设计远程访问体验时,应抓住其灵活和便捷的特点,让用户的操作体验更简化。
 

六、商阳剑:齐心合力,跨界合作


 
我们当前所看到的所谓“智能家电”,也就是在电器上增加了一个联网功能,就在出厂前贴个标签,称为智能家电了。

事实已经证明,仅靠家电厂家是无法做出真正的智能家电的。智能家电设计过程应该先从概念阶段开始,此时设计和工程学科的人员就应介入。

一个好的产品体验不仅仅来自一个学科。工业设计师、用户体验设计师以及工程师需要在设计阶段就开展紧密的合作,共同定义产品的整体体验。在苹果的产品设计过程中,就有着这样的团队,乔布斯是用户体验设计师及总负责人,艾维负责产品物理外观和感觉设计,斯科特-福斯特(Scott Forstall)负责软件,菲利普-席勒(Philip Schiller)负责营销,而库克则负责供应链和运营。这五人团队从产品的一开始就密切合作,每个人都对产品的设计提出自己的建议,共同定义产品的整体体验,从而打造出了苹果公司一个又一个的伟大产品。

然而,我们常常见到的产品开发场景是,某公司领导提出了一个产品方向,工程师就开始设计功能,接着工业设计师设计造型,然后是用户体验设计师完善用户交互方式,最后根据物联网的需要,增加云端。这种设计开发方式是一种错误的设计方式。

要设计真正的智能家电,设计团队需要在用户需求、使用场景、可用性、外观及工业设计等方面进行反复的探讨,达成一致意见。

通过这样的深度合作,才能让智能家电不再是功能的堆砌,而是重新定义智能家电。

跨界合作是当前的一大趋势,他能发挥不同领域的优势,弥补本领域的短板,实现1+1>2的成效,但跨界合作又殊为不易,利益、设计理念的冲突等都难以平衡,就像商阳剑,有巧妙灵活之利,但也有难以捉摸之弊。

后记

天龙八部中,即便段公子内力深不可测,修炼六脉神剑却殊为不易,绝少得心应手,非到万分紧急才使得出。现实中,智能家电设计之六脉神剑也是如此,要将其运用自如,达到心随意动之境界,绝非一蹴而就。

然而,此剑也非如彼剑,要迭逢奇遇才能练成。以一颗“为用户创造美好生活”的赤诚之心,放下那种种速成之法,抛开你死我活的竞争心态,敞开共建生态的胸怀,功到自然成。

所谓赤诚之心,便是让智能家电的设计与人的生活协调。让设备联上更大的互联网,与其他设备分享数据。让设备通过联网——无论是wifi,还是蓝牙,还是zigbee,nfc——获得更精确更弹性的控制,以及之前未发现的功能。智能家电的根本是通过联网增加价值,而不是增加更多的屏幕,而是让现有的屏幕用户提供的洞察力和控制。未来的联网家电需要与用户真正的需求共舞,融入他们的生活,适应用户已有的数字生态系统。

所谓速成之法,便是摒弃照搬智能手机、平板以及其他过往成功经验,回归家电本质,从本源出发。未来,智能家电要在消费市场腾飞,需要回归家电的本质,这意味着其核心功能更智能,而不是在家电上增加移动互联网的功能。每一个家电都应该是独特而称职的,并且在连接到生态系统时,能够让用户更方便更灵活的控制,更清楚的了解家的情况,最终让用户生活更舒适。

所谓共建生态,便是家电、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参与者齐心合力,共同建设健康的产业链。智能家电产业发展空间巨大,对于企业来说,找准自己的独特定位,将其发挥到极致,就能在产业链中找到自己的一片天。
相关资讯
中国AI产业突破封锁的韧性发展路径及未来展望

在全球科技博弈背景下,美国对华AI芯片出口限制政策持续升级。腾讯总裁刘炽平在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会上明确表示,腾讯已具备应对供应链风险的充足储备与技术创新能力,标志着中国AI产业正加速走向自主化发展道路。本文结合产业动态与政策趋势,剖析中国AI产业的战略转型与突破路径。

重塑全球供应链格局:ASM International战略布局应对贸易壁垒

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加速重构的背景下,荷兰半导体设备巨头ASM International(以下简称“ASM”)近期通过一系列战略调整引发行业关注。2025年5月15日,该公司宣布将通过转嫁关税成本、加速美国本土化生产及优化全球供应链,应对地缘政治风险与贸易壁垒。面对美国近期加征的“对等关税”政策(涵盖钢铁、汽车等商品,未来可能扩展至半导体领域),ASM展现出显著的供应链韧性:其亚利桑那州工厂即将投产,新加坡基地产能同步扩充三倍,形成“多区域制造网络”以分散风险。与此同时,中国市场成为其增长引擎——2025年中国区销售额或突破预期上限,占比达总营收的20%,凸显其在差异化竞争中的技术优势。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反映了半导体设备行业对关税政策的快速响应,更揭示了全球产业链从“效率优先”向“安全韧性”转型的深层逻辑。

国产芯片架构演进之路:从指令集适配到生态重构

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长期被x86与ARM架构垄断的背景下,国产芯片厂商的生态自主化已成为关乎技术主权与产业安全的核心议题。北京君正集成电路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中国嵌入式处理器领域的先行者,通过二十余年的技术迭代,探索出一条从指令集适配到生态重构的独特路径——早期依托MIPS架构实现技术积累,逐步向开源开放的RISC-V生态迁移,并创新性采用混合架构设计平衡技术过渡期的生态兼容性。这一转型不仅打破了国产芯片“被动跟随”的固有范式,更在智能安防、工业控制、AIoT等新兴领域实现了从“技术替代”到“生态定义”的跨越。据行业数据显示,其基于RISC-V内核的T系列芯片已占据计算芯片市场80%的份额,成为推动国产架构产业化落地的标杆。本文通过解析北京君正的架构演进逻辑,为国产半导体产业突破生态壁垒提供可复用的方法论。

性能飙升27%!高通骁龙7 Gen4如何改写中端芯片格局?

5月15日,高通技术公司正式推出第四代骁龙7移动平台(骁龙7 Gen 4),以台积电4nm制程打造,性能迎来全方位升级。该平台采用创新的“1+4+3”八核架构,CPU性能较前代提升27%,GPU渲染效率提升30%,并首次支持终端侧运行Stable Diffusion等生成式AI模型,NPU算力增幅达65%。在影像领域,其搭载的三重12bit ISP支持2亿像素拍摄与4K HDR视频录制,配合Wi-Fi 7与XPAN无缝连接技术,重新定义中高端设备的创作边界。荣耀与vivo宣布首发搭载该平台的机型,预计本月上市,标志着生成式AI技术向主流市场加速渗透。

破局高端芯片!小米自研玄戒O1即将发布,性能参数首曝光

5月15日晚间,小米集团CEO雷军通过个人微博账号正式宣布,由旗下半导体设计公司自主研发的玄戒O1手机SoC芯片已完成研发验证,计划于本月下旬面向全球发布。据雷军透露,该芯片将采用业界领先的4nm制程工艺,核心性能指标已接近国际旗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