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03-6 阅读量:1355 来源: 我爱方案网 作者:
车道偏离系统主要是由装置在前风挡玻璃后的传感摄像头检测前路两边的分道线,并且回传至行车电脑进行数据分析,当车辆在没有打开转向灯的条件下就发生车道偏移时,电脑会认定此情况属于驾驶员无意识下的行为,从而开启车道偏离提示。而当驾驶员打开转向灯准备正常并线超车时,该系统将不启动,不会干预和影响正常的驾驶操作。所以车道偏离系统不仅可以预防高速事故的发生,同时还起到了纠正驾驶员不良驾驶习惯的作用。
下一页:会用具体的图和文字为大家讲解LDWS系统方案,及个人体会。
现在用几个图来粗略说明一下:
从上图可以看出,LDWS的一般原理和步骤是:
首先,使用CCD或CMOS镜头,监测车身与路面标线间的距离等影像。
其次,将影像传送到车载计算机,进行影像的辨识处理。
再次,根据车速讯号和方向灯讯号等参数,判别车辆是否偏离车道、偏离的程度。
最后,当车辆偏离(或预测即将偏离)的角度超过设定数值,就发出警示、提醒驾驶者。
LDWS在不同车型上的功能可能有细微差别(比如,有的采用声音警示,有的采用方向盘震动),但核心内容都大同小异。
从下图可以看出车道偏离系统的作用过程,在从后往前第二个车影时,车道偏离系统已经检测出并发出警示了,第三个和第四个车影是车辆纠偏的过程,到第五个也就是最前面的车影时,车辆已经正确驾驶了。
从众多品牌车来看“车道偏离警告系统”
上市没多久的北京现代的全新胜达,说是有这个系统,刚才说了一堆原理,现在用全新胜达为例,来详细讲解一下。和其它LDWS一样,全新胜达的车道偏离警告系统会自动检测行车轨迹,通过前风挡上的摄像头监测,在60公里小时以上时,车道偏离状态开始提示。废话少说,从全新胜达的宣传资料上截图一张,有图有真相。
和其它车道偏离警告系系统最大的不同,是它能在偏离车道0.5秒之前,就提前发出警报。我在网上看过一个数据:驾驶员对危急情况的处理时间(比如紧急刹车)是0.2到0.4秒。提前0.5秒,就给驾驶员留下了充足的反应时间,大大减少了车祸的发生。所以就这一系统而言,全新胜达秒杀汉兰达、途观等同级别车型。
车道偏离警告系统应该和安全带安全气囊一样,得到充分的重视和配备。从短期意义来说,车道偏离警告系统能大幅降低车祸的发生率(汽车安全专家指出:约有50%的汽车交通事故是因为车道偏离引起的。而车辆配备了车道偏离警告系统后,能大幅降低以上事故);从长远意义来说,车道偏离警告系统这种高端智能辅助驾驶技术,也可以算是“无人驾驶”的一个雏形吧。
说了不少,不过北现做的其实也不是最牛逼的,大众的这种系统还有自动回正的功能,可以帮助驾驶员调整到正轨路面上行驶。
个人的想法
此外,个人觉得行业现有的车道偏离系统还不够完善,至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首先,车道偏离警告系统应该在警示功能之上,配备有智能自动纠错功能,比如,暂时强行接管并控制车辆驶回正确的车道。
其次,感觉目前车道偏离警告系统只有在路况较好的高速公路上才有施展机会,但是,对于路况较差的路面来说,如何提高辨识度?也需要一套更精确的计算系统。
最后,雨、雪、雾等恶劣天气,显然会导致影像系统的识别错误,这就需要提高系统的精度,或者采用其它更精准的识别系统。
目前车道偏离警告系统的“程度”
目前,各厂商所配备的车道偏离预警系统均基于视觉(摄像头)方式采集数据的基础上研发,但它们在雨雪天气或能见度不高的路面时,采集车道标识线的准确度会下降。那么为了解决这个难题,聪明的技术工程师开发了红外线传感器的采集方式,其一般安置在前保险杠两侧,并通过红外线收集信号来分析路面状况,即使在恶略环境的路面,也能识别车道标志线,便于在任何环境的路况下均能及时提醒驾驶员汽车道路偏离状态。
目前车道偏离预警系统在大众CC、宝马5系、奔驰E级、英菲尼迪M系等车型均已配备。
在电子电路设计与系统保护中,TVS管(瞬态电压抑制二极管)和稳压二极管(又称齐纳二极管)是两种常见且功能各异的半导体器件。尽管它们在外部形态和电路符号上较为相似,但二者的工作原理、核心参数及应用场景存在本质区别。本文将从多个维度系统分析TVS管与稳压二极管的区别,帮助工程师做出正确的选型决策。
在追求更高效率、更高功率密度的电力电子系统设计中,碳化硅(SiC)MOSFET已成为不可或缺的核心器件。英飞凌科技推出的第二代CoolSiC™ MOSFET(G2)技术,以其卓越的性能,为光伏逆变器、储能系统、电动汽车充电桩及工业驱动等应用树立了新的标杆。
串口通讯是单片机与外部设备或其他单片机之间进行数据交换的一种基本方式
2025年8月26日,第22届深圳国际电子展暨嵌入式展(elexcon2025)在深圳会展中心正式开幕。作为中国电子与嵌入式技术领域的专业大展,本届展会以“All for AI, All for Green”为主题,聚焦嵌入式AI与边缘计算、存储、功率半导体、电源、元器件以及SiP/先进封装等方向,全面呈现电子与嵌入式技术在人工智能和绿色低碳方向的最新进展。展会致力于为AI时代的产业升级提供全栈式技术与供应链支持,为工程师和技术决策者提供了绝佳的学习交流机会,成为推动行业创新与协作的重要平台。
本文将深入剖析工业机器人领域常用的相机分类及其关键性能特点,揭开其“火眼金睛”背后的科技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