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让盲人重见光明的一种微芯片

发布时间:2013-03-4 阅读量:762 来源: 我爱方案网 作者:

【导读】德国图宾根大学的科学家开发出了一种微芯片,能使罹患视网膜色素变性(RP)退行性疾病的盲人重见光明,且无需辅助的外部可见设备。

近日消息,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德国图宾根大学的科学家开发出了一种微芯片,能使罹患视网膜色素变性(RP)退行性疾病的盲人重见光明,且无需辅助的外部可见设备。相关研究报告发表在近期出版的《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辑》上。

1

科学家近日发明出一种可以修复视力的微型芯片,通过植入病人脑内,放置于眼球后方,帮助9名盲人成功恢复视力。

1

科学家将微型芯片放置病人视网膜表面下,从而依靠电力刺激病人的视觉问题

当该芯片被放置在眼球后方时,能使天生具有RP的患者恢复视觉功能。RP是指影响视网膜、引起视网膜功能退化的一种疾病,尤其会对黄斑层中的感光器造成影响。RP患者的感光细胞将逐渐变性,并丧失功能,直至最终导致失明。虽然这种疾病无法治愈,但视网膜神经却可在一个亮点保留相应的功能。如果能对这些神经进行刺激,某种形式的视力或将得到恢复。

这种外部供电的光敏微芯片将通过手术植入患者的视网膜表面下方,同时进入黄斑区。黄斑位于视网膜中央,是视力最敏感区域,负责视觉和色觉的视锥细胞就分布在该区,因此任何累及黄斑的病变都会引起中心视力的明显下降、视物色暗和变形等。而芯片植入这一位置能够对光学组织进行电刺激,令1500万患者告别失明,部分恢复自己的视力,且无需眼镜或屏幕等外部可见设备的辅助。

该芯片约为3毫米大小,由1500个像素点构成,每个像素都有自己的放大器和电极,用以刺激视网膜神经。除此之外,还有16个电极能够直接刺激视神经,产生某种程度的线条和色彩形式的人工视觉。研究报告显示,在近期的测试中,大多数芯片植入患者都能够识别面部表情,辨别桌上的水果等物体,并能够读懂路标。其中两位的视觉敏锐度还超过了此前受测病患的视力分辨率。

科研人员表示,迄今为止已有36名患者接受了芯片植入,测试的结果也超出了他们的预期。该芯片的制造商、“视网膜植入物”公司的行政长官沃尔特·罗贝尔说:“持续的测试将帮助我们抵达下一个里程碑,为生活在黑暗之中的RP患者提供治疗的选择。”

相关资讯
技术赋能 生态共赢——电子制造装备智能化建设的创新路径

在当前全球电子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加速转型的背景下,产业链协同创新已成为突破技术壁垒的关键路径。本次走访聚焦微焦点X-RAY检测、自动化测试烧录一体化、半导体封装工艺等核心技术领域,通过构建"技术攻关-场景验证-生态协同"的三维合作模型,旨在打通从实验创新到规模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美国被曝秘密植入追踪器监控高端AI芯片流向 严防技术流入中国

美国为防止高端人工智能(AI)芯片通过第三方渠道流入中国,已秘密要求芯片制造商英伟达(NVIDIA)、超威半导体(AMD)等企业在出口至部分国家的AI芯片中植入追踪程序,以便实时监控芯片流向

晶振行业必备术语手册:工程师必收藏(下)

在电子电路设计中,晶振的每一项参数都与产品命运息息相关——哪怕只差0.1ppm,也可能让整板“翻车”。看似最基础的术语,正是硬件工程师每天必须跨越的隐形门槛。

晶振行业必备术语手册:工程师必收藏(上)

在电子电路设计中,晶振的每一项参数都与产品命运息息相关——哪怕只差0.1ppm,也可能让整板“翻车”。看似最基础的术语,正是硬件工程师每天必须跨越的隐形门槛。

3点区分TCXO温补晶振与OCXO恒温晶振

电路板中常用到恒温与温补这两种晶振,恒温晶振与温补晶振都属于晶体振荡器,既有源晶振,所以组成的振荡电路都需要电源加入才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