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01-8 阅读量:891 来源: 我爱方案网 作者:
在新工业革命背景下,发展电动汽车正在成为我国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以及寻求汽车工业战略转型的重大举措。而充换电设施作为电动汽车产业的重要基础设施,正在通过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与智能电网的紧密融合,不断深入我们的生活之中。
从最早开始使用电动汽车充换电站的北京市121路公交车,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1年上海世博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我国已经建设了大量充换电设施。据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北京国网普瑞特高压输电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武峰介绍,自2006年以来,国家电网公司就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包括充换电设施的研发、建设、运营等,并与汽车企业和地方政府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截止到2011年,国家电网公司在整个经营区域内已经累计建成243座充换电站,13000多个交流充电桩,初步建成了电动汽车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
图一:电动汽车融合物联网
从全球来看,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电动汽车运行良好,国家电网公司借鉴其成功经验后,提出了电动汽车运营业务发展蓝图:在原有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网络基础上,配备充电站、充电桩、充换电站还有电池配送站。其中,安排一个大型充换电运营管理系统,在后台提供各种服务,包括车辆、电池和充电的监控等,形成了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运营管理系统。目前,这一系统已经成功开发出来。系统内包含了客户的服务、计量收费、清分结算、资产管理、配送管理等,将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所需业务和国家电网目前提供的一些业务紧密融合起来。
国家电网公司还针对不同电动汽车的充换电需求,提供了相应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手段。“以车辆的充电为例,车辆既可以到我们的充换电站充电,也可以到零星的充电桩充电,并能够根据我们记录的信息,刷卡结算充换电所需要的费用。此外,我们还能够在车上配备里程表,通过里程计量而算出车主的电费。”李武峰说。此外,通过车辆导航等智能数据检测手段,车主不仅能够享受到最近充换电站信息,还可以接受因电动汽车没电或其他故障而导致的紧急救援等服务。而有关动力电池以及其他充换电服务的信息,国家电网公司也会通过电动汽车和后台运营系统的连接,提供相应服务。
随着发展规模不断壮大,电动汽车和智能电网的融合也会越发紧密。例如,大家集中在某一个时间、地点对电动汽车充电,必然会产生电网和充换电设施不能充分满足车辆需求的现象。因此,通过建立互动的信息系统,可以有效引导电动汽车充换电行为,使其在最合适的时间、地点进行充电,以保障电动汽车电能的有效补给。
“建设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目的是希望电动汽车能够安全行使,其电能补给等个性化服务便捷、舒适。并能够提高车辆利用率和电能利用效果,尽可能推动电动汽车的发展。”李武峰说。对此,国家电网公司于2010年在浙江省开始了充换电服务网络的建设。共计建设充换电站88座,充电桩1026个,沿杭州-金华高速公路建设换电站4座。通过建设补给站,国家电网实现了电动充电设施网络化、智能化运行。截止到2011年年底,整个充换电服务网络服务车辆38000多次,取得了非常良好的示范效应。
目前,国家电网公司还在不断建设充换电设施,力争到2015年,能够初步打造中国的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网络,为我们国家电动汽车的发展提供比较好的基础设施网络,助力我国电动汽车的发展。
在全球畜牧业迈向精准化管理的关键时期,智能传感技术正成为提升牲畜健康水平的核心驱动力。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牲畜疾病每年导致全球畜牧业损失超300亿美元,而传统人工监测方式存在响应滞后、检测盲区等痛点。近期,艾迈斯欧司朗与奥地利smaXtec公司联合推出的生物胶囊监测方案,通过突破性的体内温度传感技术,为行业提供了革命性解决方案。
俄勒冈州希尔斯伯勒消息,2025年7月 —— 全球半导体巨头英特尔在其美国重要的研发与制造基地俄勒冈州的裁员行动仍在持续。据最新内部及行业消息披露,自去年下半年以来,该州员工规模已缩减至近十年最低点。消息人士向媒体透露,这并非终点,英特尔计划在俄勒冈州启动新一轮人事精简方案。
2024年6月,全球电视液晶面板市场出现显著转折。行业数据显示,主流尺寸面板大宗交易价格结束连续9个月的涨势,迎来周期性下跌。其中55英寸Open Cell面板均价环比下降2%至127美元(约合人民币915元),32英寸产品跌幅达3%至36美元(约合人民币260元)。此次价格回调标志着面板行业供需关系进入重新平衡阶段。
全球半导体代工巨头台积电(TSMC)于7月17日公布了其2025年第二季度财务报告。财报显示,公司在人工智能(AI)需求的强劲推动下,营收与盈利双双超越市场预期,延续了显著的成长势头。
北京时间2025年7月17日晚间,全球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及半导体IP巨头新思科技(Synopsys, Nasdaq: SNPS)正式宣布,成功完成对工业仿真软件领导者安似科技(Ansys, Nasdaq: ANSS)的收购。这笔交易最早于2024年1月16日公布,初始价值估值约为350亿美元,最终在中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附加限制性条件后获得批准,成为全球科技并购领域2025年的标志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