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LED设计散热管理的三大难题

发布时间:2012-12-26 阅读量:1117 来源: 我爱方案网 作者: John Isaac,明导国际

【导读】汽车领域LED设计中解决了元件的热管理问题并不意味着也解决了子系统的热管理问题。而解决了子系统的热管理问题,也不代表系统的热管理问题就解决了。只有把文中提到的三个难题都解决了,才可以说这是一个好的设计…

如今,越来越多的电子设备正被广泛应用于汽车行业。有估计显示,如今电子设备在一辆车的成本中占到了30%-40%。这些电子设备不仅包括发动机控制 单元、制动系统和传动系统控制装置等功能性装置,还有更多消费电子产品,如娱乐和导航系统。最近汽车领域对LED技术的使用出现了爆发性的增长。例如在欧洲,所有汽车都必须安装LED行车灯。

在设计包含LED系统在内的这些电子产品时,好的热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LED会不断散发出热量,而灯罩却变得越来越小。亮度(和功耗)在不断提 升,但被紧密排列在一起的 LED(汽车前后灯)却没有配备相应的散热风扇。因此,可靠性和性能势必会受到影响。如果LED超过临界结温,就会出现两个问题:LED灯变暗;如果温度 持续过高,LED灯的使用寿命就会缩短,继而过早报废。汽车上的LED灯的平均寿命有好几千个小时,过早报废将给制造商带来额外的保修成本。

优秀的热管理取决于良好的散热设计。如图1所示,LED元件是设计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元件设计师会利用热分析软件和测试仪器对元件的材料和结构 进行分析,确保结上产生的热量可以很容易地通过LED元件层散发出来。子系统设计师会将LED元件排成阵列,并加入散热器和其他冷却装置,然后再次对产品进行分析。他们可能会调整LED元件之间的间隔距离或添加额外的冷却装置,以确保LED灯不会超过临界温度。最后一步通常是由机械设计工程师利用机械计算 机辅助设计(MCAD) 系统来完成,设计师会将排列起来的LED灯放进灯罩(如汽车前灯)里,同时利用先进的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进行热分析。

 

1

图1:对LED设计过程中各个环节进行热分析是好的热管理的必要步骤

需要注意的是,解决了元件的热管理问题并不意味着也解决了子系统的热管理问题。而解决了子系统的热管理问题,也不代表系统的热管理问题就解决了。只有把所有这些问题(见图1)都解决了,才可以说这是一个好的设计。

 
设计好的散热系统还处于空白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整个行业多年来一直在使用出色的CFD热分析软件。FloTHERM等产品快速精确,十分好用,且无需外聘专家,公司内部的 工程师便能完成分析。但问题是,软件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取决于所输入的元器件模型的准确性。如果输入的元器件模型不准确,则无论分析过程多么完美,软件的结果也只会误导设计者。

但关键是供应商提供的典型LED数据表只会出现其总功耗(如最大正向电流和电压)以及结和某些参考点(如焊接点)之间的单个热阻。并没有热量如何 通过封装内各层并散发出去的信息。也没有能够用于界定各层热阻和热容的热路径/障碍描述。这样一来会出现什么问题呢?通常热管理专家会估测封装的内部结构,并创建一个热模型来描述各层和各结构的热阻和热容情况。这种模型只要出现几个百分点的偏差,就会导致分析不精确。而且并没有验证或判断此类热模型好坏 的方法。

因此从根本上说,我们在设计好的散热系统方面还存在空白。在产品开发的所有环节(元件、子系统和整个系统)中,热分析绝对不能少。但只有在元件热 模型良好的情况下,才可能获得好的热分析结果。在不了解封装元件内部结构的情况下,我们无法界定或验证模型的精确性,并且通常元件供应商也不会泄露这方面 的知识产权。

创建精确有效的元件热模型

解决的方法就是,通过定义和验证一种如图2所示的元件简化热模型,在硬件测试/测量和热分析之间建立一座桥梁。现有的硬件能够测量一个元件的散热 特征参数。有了尖端的软件,这些测量值就能够被转化为简化的热阻和热容网络,我们在热分析软件即可读取该简化网络模型。

例如,明导公司的T3Ster硬件联接到被测元件上就能测量结的瞬态温度变化,不论是元件的加热过程或冷却过程,都可精确到0.01摄氏度。在热 量从结散发到周边环境的过程中,能够在一分钟内采集到一万多个数据点来描述结温的瞬态变化,而结温的瞬态变化特征就表示了元器件各层的热阻和热容情况。有 了这些数据,利用分析软件能够自动生成LED简化热模型。一个精确有效的模型就这样诞生了。

 

2

图2:硬件测试和测量可用于创建或验证 LED 简化热模式

这样一来,我们就有效地填补了热管理设计过程中的空白,能够创建精确有效的元件热模型。电子行业内有很多人都在使用这种技术。

LED供应商在设计时能够利用这种技术来测量热性能,并对其进行优化,之后再为客户测量和创建一个热模型。子系统和系统开发商可以用它来验证从供 应商那里获得的热模型或者在供应商没有提供模型的情况下自己创建模型。电子设备的可靠性设计余量很小,设计责任通常落在OEM厂商身上,质保和回收问题会 直接影响他们的盈亏。他们需要百分百确认他们的产品设计没有问题。

热测量的附加效益

LED供应商和原始设备制造商目前在很多领域都会使用这一硬件技术。LED供应商将在最常见的两个方面用到它。

第一个是无损故障诊断。在这种情况下,供应商可以利用热测量技术对故障部分的“内部”进行检查,而无需将这部分分开。图3便给出了相应的例子。用 过几小时后功能便下降的 LED就会这样被找出来。在热阻-热容图表中,蓝色线条表示刚生产出来的LED,其它线条分别表示用过500小时、2000小时和3000小时的LED。 通过水平方向可见,代表用过的LED的线条上有一个高热阻层。这说明该位置出现材料分离的情况。空气的导热系数比原有材料要小很多。这一类型的故障诊断测 试能用于LED和IC封装。

3

图3:热阻-热容曲线图中水平方向上的红线、绿线和黑线代表高热阻层和可能的分离

 

第二种应用是在生产过程中。在生产LED时,胶水厚度 等参数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这台测试仪器可以作为生产线上的重要一环。先取样,然后快速进行测试并与标准器件作对比,很快便能发现生产过程中的偏差,进而给予纠 正。该测试设备的投资回报率非常可观。因此,如今负责子系统和系统开发的LED供应商与原始设备制造商可以使用一个精确的元件来完成产品的设计、应用和故障分析(图4)。

4

图4:完整的热测量与光学测量/标定如今已被实际应用于 LED 产品设计、生产质量以及无损故障分析

为汽车供应链提供支持

如图5所示为汽车产业的供应链,我们看到供应链上除了有汽车原始设备制造商,还有二级和一级供应商。好的热设计要有热分析,一级和二级供应商的设 计者们都需要具有该能力。这种热分析通过精准及时的物理测试对元件、子系统以及系统的热测量进行支持和验证。汽车原始设备制造商将能证明的是他们所购买的 产品具备高度的可靠性和低能耗性能。

5

图5: 汽车供应链各个层级都需要热分析和物理测试/标定

因此,虽然设计时广泛使用快速的“虚拟样品”,从而让产品达到更快上市、更有 竞争力的目的,但使用快速精确的测试和测量工具对供应链的作用仍不容小觑。不然,在开发可靠性余量很小的产品时,我们将会付出高昂的代价。

相关资讯
SEMI-e 2025深圳半导体展9月启幕!全产业链覆盖,超千家龙头集结

SEMI-e深圳国际半导体展暨2025集成电路产业创新展将于2025年9月10日至12日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新馆)隆重开幕。本届展会由CIOE中国光博会与集成电路创新联盟联合主办,中新材会展与爱集微共同承办,以“IC设计与应用”、“IC制造与供应链”及“化合物半导体”为核心主题,系统覆盖集成电路全产业链环节。

超11万人次观展,5723名海外买家到场!IOTE 2025深圳物联网展圆满落幕​

​在AIoT技术加速赋能全球数字化转型、中国持续引领物联网产业创新的大背景下,IOTE 2025第24届国际物联网展·深圳站于8月29日在深圳会展中心(宝安新馆)圆满落幕。本届展会以“生态智能·物联全球”为主题,联合AGIC人工智能展与ISVE智慧商显展,汇聚1001家产业链企业,覆盖8万平方米展区,三日内吸引观众超11万人次,其中海外专业买家达5723人,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充分彰显了展会的国际影响力与行业凝聚力。

IOTE 2025物联网展开启AIoT生态新纪元:千家展商齐聚,首日超5万观众!

​8月27日,IOTE 2025·第24届国际物联网展于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新馆)隆重开幕。本届展会以“生态智能·物联全球”为主题,联合AGIC人工智能展与ISVE智慧商显展,在8万平方米的展区内汇聚超1000家全球展商,涵盖人形机器人、边缘计算、高精度定位、无源物联网、电子纸等前沿领域。开展首日即吸引超5万名专业观众到场,展现出AIoT融合背景下物联网产业的蓬勃活力与无限潜力!

第106届中国电子展11月在沪开幕,聚焦“创新强基”助推产业协同生态

在创新驱动与供给侧改革的持续深化下,2024年中国电子元器件行业迎来强劲复苏与高质量发展,整体销售收入突破2.2万亿元人民币,进出口贸易额稳步增长,展现出显著的发展韧性。行业在移动终端、汽车电子、新能源等关键下游市场的驱动下,不仅产业配套能力实现跃升,一批骨干企业的全球竞争力也持续增强。在此蓬勃发展的产业背景中,第106届中国电子展将于2025年11月5-7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行,以“创新强基 智造升级”为主题,搭建全产业链协同创新的重要平台。

寒武纪登顶A股“股王”!单日暴涨15.73%,市值破6600亿,公司紧急提示:股价已严重脱离基本面

寒武纪发布《股票交易风险提示公告》明确指出:当前股价已严重脱离基本面,存在较大投资风险,提醒投资者理性决策,谨慎参与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