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自主研发是中国汽车产业的瓶颈,其中核心零部件自主研发短板尤为突出。一方面,技术积累严重不足,缺乏大批具备丰富核心平台开发经验的研发工程师团队,缺 乏核心专利,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外资企业手中。另一方面,研发投入长期不足,平均仅占销售收入的1.4%,远低于外资零部件企业6.6%的平均 水平,管窥韩国汽车产业自主研发,已警示国内研发者……
自主研发是中国汽车产业的瓶颈,其中核心零部件自主研发短板尤为突出。一方面,技术积累严重不足,缺乏大批具备丰富核心平台开发经验的研发工程师团队,缺 乏核心专利,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外资企业手中。另一方面,研发投入长期不足,平均仅占销售收入的1.4%,远低于外资零部件企业6.6%的平均 水平,管窥韩国汽车产业自主研发,已警示国内研发者……
韩国汽车产业从1944年第一家汽车企业起亚成立开始。起步时段与中国相似。韩国国土面积只有中国的约1%,人口只有中国的约3%,汽车国内需求只有中国的约1/10。然而,几十年过去,中国汽车业的整体实力尤其是自主研发能力却已无法与之匹敌。
韩国汽车业的产业集中度远高于中国。现代起亚汽车集团一家的市场份额升至近74%,通用韩国17%,雷诺三星6.4%,双龙1.9%。高产业集中度使得韩国汽车产业极具规模经济性,在零部件采购成本,整车研发及制造平台通用性,质量控制,售后服务等各方面受益。而中国目前仍然是残酷的群雄逐鹿的春秋战国时代。
20世纪80年代起,韩国汽车业进入自主研发阶段。韩国业界平均研发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3.03%,并在欧洲和美国设立了研发中心。韩国自主品牌已垄断本土市场份额,并具有强大全球市场竞争力,产品销往全球100多个国家。现代起亚集团的7个车型位列韩国汽车销量前十位,现代的New Sonata获得美国Strategic Vision评选的2011年综合品质指数最高分,现代的多款车型在美国高速公路安全保险协会(IIHS)发布的2009年度最佳安全车型名单中,被评为最佳安全车型。1998年,现代汽车在美国市场发起了“10年10万公里保修”的策略,开启了韩国车以质量赢得份额的先河。2010年,现代起亚在欧洲市场创下了连续8个月销售超越丰田的纪录,成为欧洲市场最成功的亚洲汽车企业。
前期的高自主研发率和后期的质量控制提升,构筑了完美的微笑曲线。
更为关键的是,韩国本土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坚实。2010年韩国零部件厂商MOBIS在全球汽车零部件厂商中排名第十。另一家韩国零部件厂商MANDO,已成为现代起亚集团的最大零部件供应商,客户包括全球一线品牌车厂。
自主研发是中国汽车产业的瓶颈,其中核心零部件自主研发短板尤为突出。一方面,技术积累严重不足,缺乏大批具备丰富核心平台开发经验的研发工程师团队,缺乏核心专利,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外资企业手中。另一方面,研发投入长期不足,平均仅占销售收入的1.4%,远低于外资零部件企业6.6%的平均水平,近几年甚至有下降的趋势,因而产品长期被挤压在低附加值区域。由于无法达到规模经济,随着外资零部件企业的产品线下移,会进一步受到挤压。
身处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却仍然止步于“中国制造”而没能扩展至“中国设计”,尤为让人痛心。作为工程师,汽车电子电控单元系统的中国设计是我们的长征。坚定的信念来自于,一,市场足够大有纵深;二,研发人员后备充足;三,混合动力纯电动新能源汽车时代即将到来的契机。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2002年,每100个家庭拥有0.9辆汽车。到2011年时,这一比率已跃升至18.6辆汽车。中国家庭的汽车保有量比10年前高出20倍。实际上这10年,中国汽车产业才真正开始发力。据统计,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10000美元(按购买力平价计算)时,汽车需求将会腾飞。预计中国将在2013年达到这个关口。在之后的汽车普及导入阶段,汽车产销量增速通常是GDP增速的1至1.5倍。2011年底,中国汽车保有量达到了1.04亿辆,每千人汽车保有量仅为60辆,相当于美国1918年和日本1965年的水平,与全球平均每千人139辆的水平亦存在较大差距,市场增长潜力巨大。
韩国汽车产业就业人数为25万人,其中8.9%为研发人员即总共2.2万研发人员。中国汽车产业就业人数为220万,其中7.67%为研发人员共16.9 万。 Malcolm Gladwell提出“10000小时定律”。他认为,天才不过是做了足够多的练习的人。一个人想在任何领域取得成功,就需要练习10000个小时,即每天3小时,练习10年。只有受到如此多的训练,才能达到精通的程度。如果我们每一个工程师都激情投入10000小时,那么10年后,中国本土就会有 16.9万个资深科研人员,而那时,正值全球新能源车黄金时代的开端,恰逢其时。
与此同时,还有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逐年加入。据美国进步中心(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统计,“从2000年到2008年,中国的科学、技术和工程及数学专业毕业生累计达到114万;在美国,这一数字是49.6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