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高铁智能监控系统及技术应用

发布时间:2012-11-5 阅读量:762 来源: 发布人:

导读:高铁具有运输能力大、速度快、正点率高、占用土地资源少、能耗低、环境污染小、全天候运行的特点,但也有很多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安防系统作为高铁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对可能发生的危机做出判断。

高铁视频监控系统

IVS智能视频监控解决方案具有:高清、移动、智能、云监控四大特点,是华为eSpaceIVS平台的精髓之所在。对于这四大特点,我们可以分别用言简意赅的方式来做一个透视。

高清

* 支持720P,1080P端到端的解决方案

*支持高清接入、储存、解码上墙

* 支持高清智能监控移动

* 支持Wifi、Wimax、3G、LTE多种移动接入

* 支持手机、pad等多种移动客户端

* 提供移动前端、网络、平台、客户端整体解决方案

智能

* 前端智能、平台智能

* 智能录像标签

* 智能录像检索云监控

* 提供二次开发SDK及控件,便于上层系统集成

* 通过平台互联网关可便捷实现异构平台互联互控

* 通过设备接入网关或ONVIF实现第三方视频、报警等设备接入

* 即插即用,无缝接入云平台,构建云监控平台

高铁监控方案是IVS智能视频监控在高速铁路中的一次深化应用,通过深入分析高速铁路监控的业务场景,该方案把高清、移动、智能这些华为视频监控的特色功能充分的植入到各业务场景的设计之中。
[member]
高铁监控系统主要是由前端监控设备、中间传输系统、视频监控中心、后端设备中心等四部分组成。

前端监控设备主要选用了日夜型枪型网络摄像机、宽动态网络枪型摄像机、红外热成像云台摄像机、网络红外智能高速球机等,全套设备皆为高清监控前端。这很不同于一般铁路监控通常采用模拟摄像头的方案,不仅仅是从分辨率上提供了更好的视觉效果,而且针对不同的业务场景深入分析,采用不同的高清前端设备,充分发挥高清的优势。

传输系统采用密集型光波复用(DWDM),这是一项用来在现有的光纤骨干网上提高带宽的激光技术,利用该技术节省了重新布置监控专用光纤网络的费用,保证了高清视频码率传输所需要的足够带宽。

视频监控中心通过PC机可以实时浏览监控图像、查询告警录像等,实现了主要监控区域的视频码率解码上电视墙,方便值班人员随时观察关键区域的异常情况,利于领导决策应急措施,挽救人员生命财产的安全。

后端设备中心采用了冗余备份机制,无论是监控服务器、智能分析服务器还是路由网络,全部采用了双备份,增强了系统的可靠性,从架构上解决了中心设备一旦异常系统就无法正常运行的弊端。

后端设备中的智能分析服务器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通过从监控平台的码流分发服务器获取视频流,分析完后调用监控平台的告警上报接口上报告警信息,监控平台及时把产生异常的监控区域图像自动调出,报告给值班人员,提高发现问题的效率,节省了大量的人力。

 
高铁智能应用技术

智能分析可以让高铁业务操作人员从繁杂而枯燥的“盯屏幕”任务解脱出来,通过对各个业务场景深入分析,在方案设计中把多种智能分析功能整个到整个视频监控方案之中,这些智能分析功能包括:物体移动监测报警、物体滞留报警、突然出现报警、移动路径报警、移动路径报警、徘徊监测报警、移走物体报警等。

我们总结出这些智能分析功能对高铁智能视频监控是有很高的业务价值和意义,其应用可以总结如下。

VMD(物体移动监测)报警

描述:

只要监控区域内有物体移动,就会激活物体移动监测报警。

应用:

* 车站周界监控:监控两个物理的或者虚拟的边界之间的区域,一旦有物体在该区域移动,将被视为越界行为。

* 轨道外围防护:财产或资源的周边区域,防止不明物体接近。

* 开阔区域监控:监控一块较大的区域,对闯入行为做出预警和监测。

特殊功能:该报警支持分类功能,能够区别监测目标是人,车或者其他。

物体滞留报警

描述:当监测到一个物体在某个地点静止的时间超过用户定义的时间限制后,会触发静止目标报警。该功能可以监测有多个移动物体的场景,即使被这些移动物体暂时遮挡的物体也可以被监测。

应用:

* 静止车辆:监测道路、路肩、隧道和其他关键地段的交通事故等。

* 货物跌落:识别从车辆上跌落的货物。

* 抛掷物体:监测从围栏外抛入场内的含非法/有害物品的包裹。

* 遗弃物体:监测在车站等公共场所被行人丢弃或遗留的物品,特别是石头,土方等可能阻碍火车通行的物体。

突然出现报警

描述:

任何物体进入监控区域后都会触发报警。

应用:

* 监测管制区域闯入:监测一个相对较小的不允许进入的区域,一旦有人出现在窗口或者门边就立即报警。

* 监测高度封闭区域:由于背景物体布置引起的遮挡,比如有围墙的区域,铁路沿线、咽喉区等。

移动路径报警


描述:

路径检测报警用于监测物体在一个指定方向或者两个方向上从一个区域进入另外一个区域。物体从它的“源区域”(以下简称“起始区域”)进入另外一个区域(以下简称“监测区域”)的时候会被跟踪,当该物体移动进入监测区域的时候,会触发报警。

应用:

* 边界穿越:把两个区域设置的很近,当一个物体从起始区域进入监测区域的时候会立即触发报警。如果有的物体一直处于边界周围,很容易引起误报。为避免这种情况,起始区域和监测区域间的距离要差不多相当于该物体的尺寸。

* 移动路线:起始区域可以是监测区域区域外的任何地点,当物体在两个区域间移动的时候会被跟踪。

* 双向路径检测:不管是从起始区域进入监测区域还是从监测区域进入起始区域,都会报警。

特殊功能:该报警支持分类功能,能够区别监测目标是人,车或者其他。

徘徊监测报警

描述:

当物体在监测区域逗留超过指定时间后会触发报警。

应用:

* 周界监控:监测发生在两个物理边界或虚拟边界之间区域的徘徊行为。

* 外围防护:监测财产或资源周围的区域,防止可疑目标接近。

移走物体报警

描述:

选定的物体被完全移出指定的敏感区域,露出该物体后的背景(即物体本来所在的位置),就会触发报警。或者,当该物体被挡住超过预设时间后,也会触发报警。

应用:防护铁路沿线贵重设备等不被偷盗。

相关资讯
国产突围!川土微电子CA-IF1044AX-Q1 CAN收发器:全链路自主化与EMC性能双突破

随着汽车智能化、电动化浪潮加速,CAN收发器作为车载网络的核心通信接口,其可靠性与安全性成为产业链关注焦点。然而,国际局势的不确定性使得供应链自主可控需求迫在眉睫。川土微电子推出的CA-IF1044AX-Q1 CAN收发器,实现了从设计、晶圆制造到封测的全链条国产化,并通过欧洲权威机构IBEE/FTZ-Zwickau的EMC认证,成为兼具安全性与高性能的国产车规级解决方案。

“中国芯”逆袭时刻:新唐携7大新品打造全场景AIoT解决方案矩阵

在万物互联与智能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新唐科技以颠覆性创新奏响行业强音。4月25日,这场历时10天、横跨七城的科技盛宴在深圳迎来高潮,以"创新驱动AI、新能源与车用科技"为主题,汇聚全球顶尖行业领袖,首次公开七大核心产品矩阵,展现从芯片设计到智能生态的全链条创新能力,为半导体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

半导体先进制程技术博弈:台积电、英特尔与三星的差异化路径

在2025年北美技术研讨会上,台积电正式宣布其A14(1.4nm)工艺将于2028年量产,并明确表示无需依赖ASML最新一代High NA EUV光刻机。这一决策背后,折射出全球半导体巨头在技术路线、成本控制和市场竞争中的深层博弈。

嵌入式主板EMB-3128:轻量级边缘计算的工业级解决方案

随着AIoT技术的快速落地,智能设备对高性能、低功耗嵌入式硬件的需求持续攀升。华北工控推出的EMB-3128嵌入式主板,搭载Intel® Alder Lake-N系列及Core™ i3-N305处理器,以高能效比设计、工业级可靠性及丰富的接口配置,成为轻量级边缘AI计算的理想选择。该主板支持DDR5内存、多模态扩展接口及宽温运行环境,可广泛应用于智能家居、工业自动化、智慧零售等场景,助力产业智能化升级。

从ASMI财报看行业趋势:AI芯片需求爆发如何重塑半导体设备市场?

作为全球半导体沉积设备领域的龙头企业,荷兰ASM国际(ASMI)近日发布2024年第一季度财报,展现强劲增长动能。财报显示,公司当季新增订单额达8.34亿欧元(按固定汇率计算),同比增长14%,显著超出市场预期的8.08亿欧元。这一表现主要受益于人工智能芯片制造设备需求激增与中国市场的战略性突破,同时反映出半导体产业技术迭代与地缘经济博弈的双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