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板电脑拯救不景气的PC市场

发布时间:2012-10-26 阅读量:649 来源: 我爱方案网 作者:

导读:上个月,消费者对个人电脑的满意度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值。美国消费者满意指数(American Customer Satisfaction Index)显示,消费者对于个人电脑的满意度达到了80分,突破了此前78分的高点。

考虑到除传统个人电脑外,个人电脑领域已增加了平板电脑、超轻便携式电脑和其他新兴设备,这样的得分不算糟糕。其实,满意度的提升,部分正是源于平板电脑。消费者看来就是喜欢用平板电脑,非常非常喜欢。随着这部分个人电脑市场的增长,个人电脑行业的整体消费者满意度获得了提升。

这一改变在苹果(Apple)身上体现得尤为显著。自推出iPad平板电脑以来,苹果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得到了提升。苹果在2012年美国消费者满意度指数调查中继续稳居第一,在100分制中获得了86分。但这一得分较上年仍有所下降,可能是由于Windows系统个人电脑和其他平板电脑的满意度上升。“苹果产品一直以来都拥有更高的满意度,”NPD Group的行业分析副总裁斯蒂芬?贝克称。

苹果不是唯一一家美国消费者满意度指数上升的公司。虽然惠普(Hewlett-Packard)和宏基(Acer)2012年第二季度的PC发货量都出现了下降,惠普降幅13%,宏基降幅14%,但它们的满意度也都略有提升,都获得了79分的成绩。戴尔(Dell)得分79分,较上年提高了5分。同样,戴尔第二季度的个人电脑总发货量也同比下降了10%。东芝(Toshiba)首次上榜,得分77分,虽然其在美国的个人电脑发货量也下降了20%。

即便是三星(Samsung)、亚马逊(Amazon)这类规模相对较小的制造商,总体的美国消费者满意度指数得分也有所提升,较2011年上升4%至80分,同期总发货量增加了12%。

大部分满意度都源于个人电脑易用性和可靠性的提升。 “评分和设备质量有非常紧密的关联,”美国消费者满意度指数的董事总经理大卫?范安布格称。“我们发现消费者投诉和拨打售后服务电话的数量确实呈现下降。表示最近与售后服务中心打过交道的人数减少,表明此类问题已不那么普遍。”

便携式电脑的尺寸也被视为是满意度提升的一个因素。如今的便携式电脑不仅更薄更轻,功能也更强大。“便携式电脑正在经历一次革命,”范安布格对《财富》杂志(Fortune)称。“这使得便携式电脑比十年前更有吸引力。”

当然,功能提升和尺寸缩小也推动了平板电脑的销售,消费者发现平板电脑打开包装即可上手。“平板电脑给消费者带来了终极的即插即用体验,”IHS iSuppli负责显示器和平板电脑的高级经理罗达?亚历山大表示。“它很容易上手,立刻就可以使用。这类设备对用户很友好,消费者一旦用上就再也放不下,和我们过去看到的情况大不相同。”

平板电脑不会完全取代个人电脑。如今平板电脑大多被用作传统桌面电脑和便携式电脑的补充,用来看视频、查邮件和打游戏。它们依然是消费品,不是用于再创造的设备。相比之下,生产和工作领域仍由传统个人电脑一统天下。“完全只使用平板电脑的人不是很多,”贝克强调。

相关资讯
第106届中国电子展:构建产业新生态,打造全球创新枢纽

​在全球科技竞争格局深刻重构的背景下,中国电子产业正迎来国产替代与自主创新的历史性机遇。第106届中国电子展紧扣《"十四五"规划》制造强国战略,聚焦基础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等"卡脖子"领域,集中展示从材料、设备到应用的国产化突破成果。

高频晶振的接地策略:数字地还是模拟地

在现代电子系统设计中,混合信号PCB的接地策略直接影响电路性能与信号完整性。晶振作为时序控制的核心元件,其接地方式需严格遵循噪声抑制与电流回流路径优化的基本原则。

压控温补晶振替代传统温补晶振的应用研究

在精密电子系统中,时钟源的稳定性与精度直接影响整体性能。温补晶振(TCXO)凭借其优异的温度补偿特性,长期以来广泛应用于通信、导航等领域。然而,随着现代电子设备对频率控制要求的日益提高,压控温补晶振(VC-TCXO)因其兼具温度补偿与电压调谐能力,逐渐成为高精度场景下的潜在替代方案。

苹果2027年推出虚拟伴侣机器人:科技与情感的完美融合

​据最新消息,苹果公司计划于2027年推出其首款机器人产品,这款代号为"Eve"的虚拟伴侣机器人,将结合苹果在硬件设计、人工智能和用户体验方面的优势,开创消费级机器人新品类。不同于传统功能性机器人,苹果的这款产品更注重情感连接和个性化陪伴,有望重新定义人机交互的未来。

技术赋能 生态共赢——电子制造装备智能化建设的创新路径

在当前全球电子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加速转型的背景下,产业链协同创新已成为突破技术壁垒的关键路径。本次走访聚焦微焦点X-RAY检测、自动化测试烧录一体化、半导体封装工艺等核心技术领域,通过构建"技术攻关-场景验证-生态协同"的三维合作模型,旨在打通从实验创新到规模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