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PC407x/8x系列MCU能为开发者带来什么?

发布时间:2012-10-23 阅读量:987 来源: 发布人:

导读:日前,NXP推出了LPC408x和LPC407x系列微控制器,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该系列微控制器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和同类产品相比,又该如何俘获设计人员的心?带着一系列的问题,本站(我爱方案网)专门采访了NXP微控制器事业部全球产品市场营销经理Gordon Cooper。

在文章的一开始,我们先来了解一下LPC407x/8x系列产品。该系列微控制器基于ARM Cortex-M4处理器,工作频率120 MHz,512 KB闪存、96 KB SRAM、4 KB EEPROM、2个模拟比较器,提供各种不同的外设连接性选项,包括:最多5个UART、3个SPI/SSP和3个I2C接口。最重要的是它们向下兼容NXP广受欢迎的LPC178x和LPC177x系列以及多款LPC2000微控制器。

目前市面上已经有不少基于Cortex-M4的MCU产品发布出来,但是进入量产和通过分销渠道进行销售的产品并没有那么多。BGA208和LQFP208封装的LPC407x/8x系列产品本月就已量产,采用其它封装的LPC407x/8x产品将会在今年底上市。

LPC407x/8x系列是成本节约型产品,专为寻求中端MCU或数字信号控制器解决方案的开发者提供很多优异性能。该系列产品还为NXP更高性能的双核LPC4300数字信号控制器提供了一个铺垫。

在谈到LPC407x/8x系列微控制器有什么独特优势时,Gordon Cooper津津乐道,接下来我们就来说说该系列产品能为开发者带来什么?
[member]

图形LCD控制器和高达32b的外部存储器总线构成了LPC4088的两个独特卖点。这两个功能使得它们可以与LCD显示器和外部SDRAM直接连接。开发者也可以利用为NXP微控制器客户开发的免费Segger emWin图形软件。不仅如此,它们都具有NXP独有的SPI Flash接口(简称SPIFI),它允许连接大容量的外部Quad SPI闪存。与外部并行NOR闪存相比,Quad SPI闪存更便宜,执行速度也更快。

前面也谈到,LPC407x/8x和基于ARM7的LPC2300和LPC2400产品、以及基于Cortex-M3的LPC177x/8x产品引脚兼容,这就为采用MCU的开发者提供了一条向使用Cortex-M4内核和浮点运算单元的数字信号控制器的升级途径。

NXP半导体微控制器事业部全球产品市场营销经理Gordon Cooper表示:“LPC408x和LPC407x系列产品是我们介于Cortex-M3的产品以及高性能双核LPC4300产品(工作频率为204 MHz,是目前速度最快的Cortex-M4微控制器)之间的阶梯产品,为嵌入式设计工程师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我们为目前使用恩智浦Cortex-M3和ARM7微控制器的客户提供了清晰的升级路径。”

之前,飞思卡尔已经推出了0.5美金以下的32位MCU,其实NXP也有0.5美元以下价格的产品,这些产品基于Cortex-M0内核。

Gordon Cooper表示:“对于NXP来说,我们不仅提供有竞争力的价格,而且还将全力发展生态系统建设和独特的技术,以使得设计者更容易地和更有效地使用LPC MCU。”

目前LPC408x和LPC407x微控制器已有两块开发板在售,分别是OM13029和OM13038。
相关资讯
第106届中国电子展:构建产业新生态,打造全球创新枢纽

​在全球科技竞争格局深刻重构的背景下,中国电子产业正迎来国产替代与自主创新的历史性机遇。第106届中国电子展紧扣《"十四五"规划》制造强国战略,聚焦基础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等"卡脖子"领域,集中展示从材料、设备到应用的国产化突破成果。

高频晶振的接地策略:数字地还是模拟地

在现代电子系统设计中,混合信号PCB的接地策略直接影响电路性能与信号完整性。晶振作为时序控制的核心元件,其接地方式需严格遵循噪声抑制与电流回流路径优化的基本原则。

压控温补晶振替代传统温补晶振的应用研究

在精密电子系统中,时钟源的稳定性与精度直接影响整体性能。温补晶振(TCXO)凭借其优异的温度补偿特性,长期以来广泛应用于通信、导航等领域。然而,随着现代电子设备对频率控制要求的日益提高,压控温补晶振(VC-TCXO)因其兼具温度补偿与电压调谐能力,逐渐成为高精度场景下的潜在替代方案。

苹果2027年推出虚拟伴侣机器人:科技与情感的完美融合

​据最新消息,苹果公司计划于2027年推出其首款机器人产品,这款代号为"Eve"的虚拟伴侣机器人,将结合苹果在硬件设计、人工智能和用户体验方面的优势,开创消费级机器人新品类。不同于传统功能性机器人,苹果的这款产品更注重情感连接和个性化陪伴,有望重新定义人机交互的未来。

技术赋能 生态共赢——电子制造装备智能化建设的创新路径

在当前全球电子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加速转型的背景下,产业链协同创新已成为突破技术壁垒的关键路径。本次走访聚焦微焦点X-RAY检测、自动化测试烧录一体化、半导体封装工艺等核心技术领域,通过构建"技术攻关-场景验证-生态协同"的三维合作模型,旨在打通从实验创新到规模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