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论道:中国光伏救还是不救?怎么救?

发布时间:2012-09-11 阅读量:1123 来源: 发布人:

【导读】光伏等新能源企业已经在市场扩张中失去了边界,政府绝不应该救市。现在中国光伏等新能源企业个个都是不死鸟。巨亏、裁员、破产……2012年,中国新能源产业进入 “多事之秋”。面对危局,政府到底应不应该“救市”?听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晶科能源有限公司CEO陈康平等专家,一起探讨政府如何挽救“新能源危局”…

光伏等新能源企业已经在市场扩张中失去了边界,政府绝不应该救市。现在中国光伏等新能源企业个个都是不死鸟。所谓“救市”,救的应是那些能够满足“十二五”包括2020年节能减排计划目标、能源结构调整所需要的,对可再生能源发展有利的产业核心力量。巨亏、裁员、破产……2012年,中国新能源产业进入“多事之秋”。面对危局,政府到底应不应该“救市”?

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胜军,国务院参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知名财经评论家叶檀,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和晶科能源有限公司CEO陈康平,一起探讨政府如何挽救“新能源危局”。

最近新能源企业生存艰难,市场上呼吁政府应出手“救市”的声音越来越大,各位怎么看?


石定寰: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当然要救,我们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个新兴行业倒掉,这不光是产业本身的问题,还有很大部分外部原因,例如国际打压,欧洲和美国的贸易保护——“双反”,要是骨干新能源企业都垮台了,那谁再去发展新能源产业?

陈康平:作为企业代表,我认为应该救市。就全球前景来说,新能源毫无疑问是新兴、朝阳行业;其次,中国除了太阳能光伏产业,还有哪一个产业能够迅速在全球占到主导地位,半壁江山?所以我们应该珍惜这个难得的成果,不能任其自生自灭,被洗牌洗掉。

叶檀:新能源企业已经在市场扩张中失去了边界,政府绝不应该救市。此前政府一直说要退出微观经济,但每次遇到了问题都找政府,这次就应该让市场来决定。政府不是不鼓励新能源企业,而是鼓励得太多了,导致某些新能源企业完全没有抵抗经济下行周期的能力,几乎不能称之为企业。

孟宪淦:中国六百多个城市,一半以上都发展了光伏产业,盲目扩张,脱离市场需求,导致光伏电池产能超过40吉瓦,而全世界总需求才30吉瓦——自由无序的扩张到了该调整的阶段了,这种情况下政府出面救市是不合适的。
[member]
 

新能源企业从曾经的风光无限,走到现在举步维艰的境地,什么原因造成的?

刘胜军:中国的新能源产业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我认为不是技术好,而是地方政府扭曲的激励,容忍环境污染,提供电力补贴甚至大量银行贷款,这些援助导致中国新能源产业有了一个扭曲的优势,才在全球异军突起。

石定寰:企业自身有问题,但国内的政策没有及时落实也是重要原因。现在不要去说市场已经饱和了,未来的市场需求很大,就是中央政府的政策、导向没有落实。

在新能源企业发展初期,地方政府确有功劳,现在该如何评价地方政府在这轮新能源热潮中的功过?

石定寰:由于GDP的考核,很多地方从没有认真分析过市场,一看这行业不错,都在拼命发展,不去看市场,不去看产品到底能不能卖出去。

刘胜军:如今的光伏企业已经给地方政府的改革提出了非常大的警告——地方政府对经济活动卷入太深,这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地方政府公司化,太阳能产业就是一个典型的现象。现在很多政府看到企业申请破产就去兜底,导致亏得越狠的企业反而政府保护越厉害,这是非常愚蠢的做法,整个产业就是被地方政府这样非理性保护搅乱了。

下一步,你们希望政府怎么做?

陈康平:在欧洲 “双反”山雨欲来风满楼时,首先希望国家层面能尽最大的可能,让欧盟不要启动贸易战,这是眼下政府最重要的“救市”措施了。

其次,政府应该立刻采取行动,扶持真正有竞争力的企业,如果不尽快,行业很可能会全军覆没。现在企业都在亏损,而各地又都在“不抛弃不放弃”,扶持当地所有的企业,这导致好企业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自身的体力也会被不断地消耗、蚕食,坏企业对他们的“挤压效应”越来越明显,只会拖累整个行业。中央政府现在一定要有个评估,看看哪些企业真正有竞争力,是该壮士断腕的时候了。

叶檀:现在地方政府就不应再去游说各部委出台新政策“救市”,也不要再采取拖延的策略,应该赶紧依靠市场,吸引并购基金等市场力量来评估现在企业的情况,该破产的破产,该整合的整合,如果没法整合,晚死不如早死。
 

在讨论“救”还是“不救”时,有企业、学者提出“有选择的救”,选择标准是什么?

石定寰:所谓“救市”,救的应是那些能够满足“十二五”包括 2020年节能减排计划目标、能源结构调整所需要的,对可再生能源发展有利的产业核心力量。现在的情况是市场已经受到很大打击,大部分企业都在亏损,已经殃及骨干核心企业。“有选择的救”并不等于说产业没有优胜劣汰这一市场法则,不要把优胜劣汰和政府救市对立起来。

陈康平:应该从资产负债率、未来6个月的运营良性程度、正常业务的开展情况、市场占有率等角度来评判企业的生存能力、健康度。如果现在政府不救,这个企业未来一年也能活下去,那就是健康的,如果马上就会倒闭,就属于该淘汰的范畴。

叶檀:有人认为现在应该“择优”鼓励,但是怎么来挑选好的企业呢?用以前的挑选机制,扶持所谓的“大企业”?现实证明,以前的机制已经不适用了——过去坚持扶持“大企业”的做法从头到尾都是一种赌博,而且输的概率比赢大得多。

刘胜军:“选择性的救”并不是单纯选择大企业,“大企业”并没有比别人更了不起,并不能因为企业规模大就不能破产。任何企业,管理上有问题,碰到了经济危机,该破产的都要破产,没有谁是“不能够”破产的,政府不要人为地影响行业的自我的调整。
 

以上谈了关于救市的种种说法,如何看待目前国内新能源的现状,未来将会如何发展?

陈康平:现在产业短暂地出了问题,我认为就是左脚和右脚的关系,左脚是产能,右脚是市场,现在的问题就是左脚步子迈太大,但右脚终究会赶上来的。

叶檀:现在中国新能源企业的现状,说明了一个老掉牙的问题,跟A股有点像,就是它无论糟糕到何种程度,都不会倒,个个都是不死鸟,这种情形一天存在,中国就一天没有市场经济。


相关资讯
意法LEOPOL1:突破低轨卫星电源抗辐射与成本困局

全球低地球轨道(LEO)卫星市场正迎来爆发式增长,北美、亚洲和欧洲需求激增。私营航天企业主导的新太空产业链,将低成本卫星通信与遥感服务变为现实。面对严苛的太空辐射环境与严苛的成本控制要求,传统电源方案捉襟见肘。意法半导体凭借深厚技术积累,推出专为LEO设计的LEOPOL1点负载降压转换器,为卫星供电系统树立全新标杆。

半导体设备龙头中微公司营收同比增44%,刻蚀设备领跑增长

近日,中微公司(中微半导体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了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展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作为中国半导体设备制造的领军企业,公司预计上半年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将达到6.8亿元至7.3亿元,同比增长31.61%至41.28%,延续了其长期以来的高速增长态势。这一表现得益于公司在核心业务领域的持续创新和市场拓展,凸显了其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中的竞争力。

RISC-V中国峰会揭幕:开源架构重塑全球计算生态格局

2025年7月17日,RISC-V中国峰会在上海张江盛大开幕。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史惠康在致辞中强调,万物互联时代正催生以开源指令集RISC-V为核心、结合开源操作系统的技术架构变革。他指出,中国将把握这一历史性机遇,全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RISC-V生态高地。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RISC-V芯片出货量突破数百亿颗,中国市场贡献超半数份额,凸显开放模式的活力与本土市场潜力。

1600V IGBT技术突破:意法半导体引爆大功率家电能效革命

随着全球家电能效标准持续升级,高效功率半导体成为突破设计瓶颈的关键。意法半导体(ST)近期推出的 STGWA30IH160DF2 IGBT ,以其1600V高耐压与卓越热管理特性,为电磁炉、微波炉等大功率家电提供了全新的高性价比解决方案。

台积电上调全年增长预期至30%,AI需求驱动产能扩张

中国台湾地区芯片代工龙头企业台积电在最新财报说明会上宣布,将2023年全年营收增长预期上调至30%,符合市场分析师普遍预测。董事长魏哲家强调,客户订单能见度保持高位,公司正全力满足全球客户激增的AI芯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