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互联网?什么是物联网?智慧地球的推手---台湾研华科技有限公司无疑是最合适的解释者。为此,笔者向研华科技提出了采访申请,并很荣幸地采访到了物联网概念的提出者---研华科技工业自动化事业部总经理蔡奇男先生。
蔡总说:“互联网只是把人与人通过网络连结在一起,所有沟通交互的数据或内容都是通过人工输入进去的,再通过网络传送到服务器中;而物联网不仅把人与人连结在一起,而且还可通过网络把人与物、物与人、以及物与物连结在一起,沟通交互的数据是通过数据采集设备自动获取的,并通过各种有线无线网络传送到云端数据中心,云端再把数据自动推送到人或物终端。”
蔡奇男GM谈物联网时代商机和风险
问:从研华的角度来看,目前最有商业化前景的物联网市场是哪些?
答:物联网要得到越多人的认同和共鸣才能越快发展。光有政府在谈还不够,还得有厂家呼应,再加之媒体的推波助澜,而且研华对推动物联网这件事来讲,不只是把它当做一个产品,而是当成五年、十年、甚至是二十年的一个战略计划,我们现在也在布局一些长期的规划。
最近沪深股市跌到三年来新低,而研华的股票创历史新高。我自己客观的看这件事,这跟研华所选定的产业以及长期的战略有关系。因为很多的产业分析师看懂了、也相信研华的产业方向是对的。今天Intel和微软也看懂了物联网市场对他们未来增长前景的价值,但他们还处在谈概念的阶段,而研华具体的产品都已经出来了,而且很多物联网工程案例都已经做完了。
每个产业的变化都是一波一波的,下一波我想就是物联网跟云计算的事。互联网加上前端的感知、采集,再加上后面的智慧运算和移动的通讯。物联网全面的基础建设和架构完成,有了基础建设之后,就等于是路通了,接下来就是厂家如何去发挥创意,利用什么样的商业模式、或者很多的创新应用,让物联网产生下一波。
现在物联网的时代已经宣告启动,五年、十年之后再物联网产业会出现什么样的世界级的公司呢,现在还不知道。不过,我们相信一定会出现一些可以在物联网和云计算领域震撼世界的企业。
问:您觉得物联网的市场比互联网的市场要大多少?
答:这个市场将要比互联网市场大百倍、千倍,这也就意味着物联网时代有可能出现比百度、谷歌大百倍、千倍的企业。互联网的使用是分时间的,白天我们使用互联网,晚上休息后就不会再使用它,但物联网是24小时不间断的更新,比如交通流量、天气情况等,所以它产生的数据量、产生的价值和将来的应用会无穷无尽,所以它的市场也会是巨大的。
在整个物联网里面其实架构都差不多,都不外乎全面感知、可靠传递和智慧运算三个主要部分。其中研华最擅长的是全面感知和智慧运算,除了广泛的高可靠性工业电脑运算设备以外,我们最近也有一些产品集成了传感器,我们过去开发的数据采集“Adam(亚当)”模块需要在外部接一个传感器,但是现在有些Adam模块已经集成了传感器。
从目前行业伙伴及行业信息反馈发现,安全和能源是目前物联网市场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人命关天,随着生产和交通安全成为各级政府的紧箍咒,各级政府正在不遗余力地推动一切和安全相关的工程项目。例如,三年前,北京市政府就要求我们协助完成一个公共安全工程,主要是随时随地监测北京各个地方的危险源,如加油站和锅炉等,现在我们已经做完这个项目。此外,最近常发生的煤矿和高铁安全问题也在加速推动各种公共安全保障工程项目。所以跟安全概念相关的市场都是目前物联网非常重点的推进方向。
其次是节能减排这一国策。目前国家和政府会针对一些公共建筑提出节能减排要求,比如说上海各个方面都是第一,唯独能耗是全国的落后指标。由于大楼是现在能源消耗非常大的点,所以要求大型建筑全部要降能耗,包括整个系统,以及重要的零组件。我们目前在做里面的硬体和软体组件(即整座大楼的水、汽、电)的监控。如今很多城市都在搞智能交通项目,需要实时检测和分流交通流量,其实都是因为能源的问题。堵车所带来的能源损耗也很大,这是间接的能源问题。
如今各行各业都在朝安全和能源方面展开,但在这里面走的比较快的是智能电网,因为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下面的整条供应链都是自己的利益共同体,什么项目都比较容易推动。
智能电网的终极目标就是让能源得以优化利用。为什么会快呢,有的部门为什么会慢呢?因为讲的人跟做的人,政策制定人跟执行人是两套的,我讲的不一定他会买单,但是国家电网一讲呢,都是自己人,所以执行的速度就快。智能电网基本上90%都已经统一了,也就是都采用61850通讯标准,这也是国际上的标准,主要是配电自动化。
新能源也是智能电网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国家称为新能源,其实有的国家称为分散式能源,那什么叫做分散式能源呢?以前的能源就是火力电厂,这些东西都很集中、也很巨大,上礼拜我去内蒙,一眼望去,一两千台风力发电机,虽然每一台发电机负责一点,但是聚积起来也是很大的。现在又有金太阳的工程,所以将来能源就不是一个国家统一用水电、火电来发电的,它会是发散的。
问:我听说内蒙那边不管是光伏还是风力,好像很少能够并到国家电网去的,这是为什么呢?
答:新能源现在存在的问题就是并网,它已经成为一个不小的发展瓶颈。有的已经并上去,但是没有全面并网,这里面还有一些政策、技术和利益方面的问题。但说穿了,很多都是因为利益上的问题而并不上去。比如说,当地有火力发电厂、有风电厂、又有光伏电厂,地方政府为了要平衡经济发展和失业率的矛盾,有时不得不要牺牲一些新兴行业的利益。
我认为这很正常,因为这会有一个过渡期,等政策慢慢调整之后就会好,因为当地政府一看投入那么大,风力厂越投越多,另外一股压力也来了,就平衡了。例如,当中央政府指定宁夏、黑龙江、新疆要有多少多少的新能源指标时,可能就慢慢好了。但是还有一部分是因为技术问题,但是技术问题总的来讲不大。
研华进入风力发电这块市场大概15年了,刚开始的几年,确实有这样的问题,因为很难对风力发电进行监测和预测,因为风力发电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是波峰跟波谷的供电量变化很大,而电网希望电力供应是稳定的。现在已经实现后台直接预测,预测明后几天这个区域的风力会怎么样,预测完之后再跟配电网进行优化整合。
其次,现在很多的风电厂附近都在盖光伏电厂,光伏的电比较稳定,所以这两个在做调配,就让这个波峰、波谷的问题稍微减少。最后,像河北在做风、光、储一体化,就是风能、太阳能、储能,如果波峰充了很多电,可以先储存起来,然后波峰降了再放出去。
问:研华目前有没有成功的物联网市场案例?
答:物联网的终极架构其实跟我们老百姓是息息相关的,例如,我们早上上班前只需要看一下手机就可以知道哪条路可以走哪条路走不了。那么。这里面各条道路上的车流信息我们是如何监测到的呢?现在的道路车流侦测技术主要有以下三种:一种是在道路下面埋线圈,一种是利用多普勒效应雷达进行计算,还有一种是通过影像监视系统进行观测。
埋线圈的工作原理就是当车从线圈上开过去时,就会产生一个电位变化,利用这种变化来计算车流量。台湾目前有两条高速公路的车流量控制系统都是研华做出来的。每条路上用的线圈数不一样,有的是一公里一个线圈、有的是500公尺。目前这三种技术都有人用,最准确的是地下埋线圈,唯一不好的一点就是要挖地。多普勒效应不太准,他就是立一个杆子,架一个雷达。
物联网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我每天出门都在看道路交通信息通报,这就是物联网的一个具体生活应用。我常在想一个问题,比如说我要去机场,导航会指出一条路线,但是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有没有堵车,我希望有一台导航系统设备除了帮我计算路径之外,还可以随时按照车流量的状态帮我计算我最快到达机场的路线。这个问题互联网解决不了,但是物联网可以解决。
问:汽车和收费站连起来算不算是物联网?
答:这个只能算是一个智能收费系统,当然也可以把它理解为物联网,至少可以知道车子几点几分从这里经过,除非进一步延伸它的应用的意义,现阶段还没有办法一下子变成物联网。所以物联网一定是要和互联网并起来的,这样才能产生即时的价值。比如说天气,如果报的天气不准,天气预报就没用了。其实这么多的资料最终的意义就是供人们做决策,能产生决策的资料才是有意义的。
在物联网的应用市场,研华现在看到很多机会,现在各行各业都在发展,有比较快的,有比较慢的。好比车联网,国家的几个院士也在推动车联网的规划。前段时间我们还听到一个很有意思的项目叫船联网,因为有些航运、港口慢慢要实现船联网。不只是要定位,船的信息也要能及时的检测,甚至还有一些跟安全有关的应用。
问:未来可能会有哪些技术出来推动物联网的发展?
答:对中国来讲,物联网里面有的产业中国还是比较空白,像传感器。传感器这一块中国是比较空白的,因为所有的高端厂商都是国外的。第二个就是,以前做传感器的只做传感器,做嵌入式的只做嵌入式、做软件的只做软件,但是物联网时代它们会慢慢产生一些融合。
为什么我刚刚讲说我们的亚当模块把传感器放进去,就是说将来的物联网很多东西是要融合在一起的,这样的融合和这样的技术可能还需要一点时间。物联网在中国有一段时间受到很大的关注,就是有一段时间物联网的观念跟概念被滥用,所以现在大家都在沉淀,在重新思考物联网的价值。
其实物联网呢,我在坊间大大小小的会议中,大家都提到标准的问题,但是我个人的理解是这样的,有了标准,会加速物联网市场的发展,没有标准,这件事情也仍然在进行中。
我举个例子,我们把时间推到20年前,PC刚出来的时候没有那么多的标准,后来就开始有标准了,没有标准的时候产能也在,而有的标准出来之后呢,比如说,现在所有做耳机、或者做其它的,大家的标准都一样,做耳机的做耳机、做显卡的做显卡,大家可以公开竞争,这是因为有标准。
现在因为市场的需求,也会推动这个产业继续的往前发展,但也不要去期望说,有了标准,这个产业才会发展。比如过去很多事情都没有标准,只要有了需求,就有了市场。只是说这个市场会越来越规范。
至于推动的技术,第一是传感器,现在中国做的还不够好;第二是技术的融合,即嵌入式技术和传感器技术怎么融合,或者是硬件跟软件的融合;第三就是标准,也会加速这个事情的推动。第四是集成MCU的FPGA,未来它将在物联网市场的前端有一些机会,它的加入会让前端的控制器更加多元化。
研华现在的工业电脑产品主要以x86架构为主,但是我们现在也有基于RISC技术(如ARM内核MCU)的产品。我们也相信未来的物联网前端的嵌入式控制芯片一定不会是x86 CPU,x86不一定有它的性能优势。由于整个物联网前端需要大量的数据监测跟控制,所以研华发展出几百种数据采集模块(亚当模块)。
亚当模块是专门做数据采集的,而且研华做亚当模块已经将近20多年了,以前做的亚当模块主要采用有线传输技术,但物联网时代的亚当模块将采用无线传输技术,所以新的亚当模块都有一个小天线,主要是采用Zigbee无线技术。
我们的亚当模块都符合工业认证要求,但它们通常不需要做防水等特殊保护,一般不会安装在外面。我们还有白色的针对家居市场的亚当模块,主要用于房间里二氧化碳的侦测,传感器都是从外部采购的。
将来物联网的关键技术是模块采集、通讯、无线甚至是3G,新亚当模块都是无线的,所以可以自主形成一个网络。在APP Store都可以下载我们的软件。研华的WebAccess 是一套可以透过网页浏览的SCADA软体,具备远端维护,远端操作管理及远端监控的功能,适用于各种应用领域,如:水处理,环境监控、工厂自动化、绿色能源 如风力发电及太阳能发电等再生能源的监控系统,建筑自动化监控系统,如能源监控系统、空调节能系统监控等。
利用该软件可以看到亚当采集卡的任何一个地方的状态。它是一个数据采集的网关,这个网关的数据最后可以跟很多软体合作,我们负责提供数据,其它一些客户做软体界面。我们也在通过研华学院推广物联网的课程,包括技术学院和管理学院。
国内目前已经有把物联网用在风电厂管理的案例,由于风机常年在室外运转,甚至现在有些风机装在海上,每次去检修都需要一台吊船,出一次海要好几十万。为了降低成本,现在每台风机都全面加装了风机状态检测系统,可以24小时监测风机的状态,这样的话每次出船就可以把每一台有问题的风机都能全部检修。
问:目前研华科技的成功物联网工程案例有哪些?
答:上海同济大学有290栋楼,每一栋楼都加装了一套水、电、气数据采集和监控系统,这套系统就是负责采集这栋大楼的电、水、气的耗能状态,采集来的数据方便学校管理。这样的架构也已成功应用在美国和台湾的便利店,在台湾的全家便利店有3000家,全部采用研华这套系统,用来分析检测同样的便利店所耗能量的区别。
此外,还有用在智能交通上的,例如一台特种车,可以用该系统对它的定位、或有毒气体以及所有的状态进行检测。北京的三环、四环全部都是研华的系统。台湾的1号跟3号高速公路的车流量状态实时监测信息,整条高速公路下面埋设的全都是研华的线圈和监控系统。
上海世博会期间,所有场馆边上的水闸全部监控,以防止场馆淹水,这里采用的也是研华的监控系统。
第三页:未来十年将是物联网的黄金十年(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