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色LED照明驱动设计方案

发布时间:2012-08-6 阅读量:922 来源: 发布人:

导言:为了实现大功率全彩色的LED照明,本文设计了以MAXl6801/16802为核心的开光电源供电,通过PWM调节分别对红绿蓝三基色芯片供电的RG- BLED照明驱动设计方案。此设计考虑了LEDI芯片在工作中随温度上升而产生发光衰减、输出波长漂移、流明衰减等实际问题,并作出相应的补偿。实现了一 定程度上的灰度调节。在以ATmega8515单片机为核心的控制系统下,利用温度传感器和光电传感器作为反馈信息源,实现了自适应控制。实验证明此驱动电路运行良好,可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多色照明,运用于户外照明和景观照明。

1 设计理念及方案

作为一种出现时间最晚的照明技术,LED的优点丝毫不亚于前辈们。他的优点不仅体现在发光质量方面,在生产、制造、易用性方面都展现着自身的魅力。

设计大功率半导体驱动,首先要从发光芯片选择及光源实现驱动电路设计,二次光学设计,设备封装三个方面考虑。

在LED照明中,有单色LED激发荧光粉发光的成功设计案例,但考虑到这种方案出光难以实现全光谱、高显色,在本次设计中采用RGB三基色混光光源,及对红绿蓝三种单色LED芯片单独驱动,分别发光实现光源的完成。为了满足大功率输出下的照度稳定,要实现对LED温度衰减的补偿,同时也要对启动时的浪涌脉冲和电流的不稳定波动做出补偿。在二次光学设计时主要考虑三基色混光,在积分球混光和光纤耦合的对比中选择光纤耦合,将三色芯片的出光通过光纤耦合混光后输出。

2 LED特性-光学和电气

对于theUltra亮度LED的特点时,正向电压超过某一阈值(大约为2V),已知的电压开关,可以接触只有和VF是 proportionnelle.Ultra中频明亮LED的最大1A电流upto,而室颤通常2.4V.Comme发光二极管的光学性质,一般认为对目前的功能介绍,喜欢?是否有电压的函数,恒流源驱动可以更好地控制?升的luminosité.En此外,LED正向压降更大的范围(可达到四以上),心室颤动小改变可以导致在中频重大变化,导致ofImportant变化luminosité.Par因此,使用一个恒定电压的LED光源驱动程序可以不能保证一致性和可靠性影响LED的寿命和lumière.Par因此,超高亮LED通常是由电流驱动源constant.LED是成反比的流量和温度,85℃25℃时的流量是一半时间,但是当25℃-40℃,光输出为1.8 fois.Température LED的长度ofwavelength有一定的作用,因此,一个良好的散热,保证LED亮度不变。

3 混光方案

三基色加性混光是指光的三原色混合可以得到白色光源和灰度光。对于LED,根据国际照明委员会CIE发布的色度图知道,光的色彩与三基色R、G、B的比例有关,并且有r(λ)+g(λ)+b(λ)=1。LED取RGB合成白光这种办法的主要问题是绿光的转换效率低,现在红绿蓝LED转换效率分别达到 30%、10%和25%,由于合成白光所要求的色温和显色指数不同,对合成白光的各色LED流明效率也有不同。当对三个发光芯片提供不同比例的脉宽电流时,可以输出不同灰度的照明光源,如果对于混光比例实现多级的灰度计算,即可接近全彩色调光。为了提高混光效率,常用的方案有积分球混光、混光棒混光。为了减小器件封装体积,本方案运用光纤耦合混光,即使三芯片发出的光经过凸透镜注入位于焦点处的光纤,并在光纤中进行混光,混光通过光纤出送至凹透镜输出。

4 驱动电路设计

整个电路分三部分:a.开关电源,实现市电向低压恒流LED适应电流的转换;b.PWM调制电路,实现对LED出光效率的控制;c.控制电路,实现对开关电源和PWM的连接和控制,实现混光后对出光灰度的控制。

4.1 基于MAXl6801/16802的AC/DC开关电源

高亮度(HB)LED驱动器控制集成芯片MAXl680l/16802基本满足了实际LED驱动器关键电路的要求,可用于高亮度照明和显示应用,可进行 85~265V的AC整流电压输入,需要精度调节LED电流时,可利用片上的误差放大器以及精度为1%的基准。通过片内PWM亮度调节也可以实现较宽的亮度调节范围。

MAXl6801/16802内部功能如图1所示。

 

单个LED芯片的驱动电路如图2所示。


对于电路各个端口之间功能的描述:

UVLO/EN:外部可编程欠电压锁定。UVLO设置输入启动电压。将UVLO连接至GND可禁止器件工作。DIM/FB:低频PWM亮度调节输入/误差放大反向输入端。COMP:误差放大器输出。在高亮度LED电流调节应用中,将补偿元件连接在DIM/FB和COMP之间。

CS:电流感应信号连接端,用于电流调节。戒指检流电阻高端。可以甩RC滤波器除去前沿上的毛刺。GND:功率地。NDRV:外部N沟道MO-SET栅极连接端。 Vcc:栅极驱动电源。内部由IN降压得到。Vcc与GND之间接一只10nF以上的去耦电容器。IN:IC电源。IN与GND之间接一只10nFt以上的去耦电容器。自举工作模式下MAXl6801,可以在输入电源和IN之间接一个启动电阻。偏置绕组电源连接至该点。对于MAXl6802,IN直接接+10.8~+24V电源。

4.2 单一LED芯片的PWM控制电路

由于红绿蓝三种LED的电光转换效率不一致,并且在混光时对于红绿蓝三基色的配比不同,故要对三色芯片单独调制。调制芯片选NCP-1200,该芯片是安森美半导体公司(ON Semiconductor)推出的一款电流型PWM控制器。其应用电路只需要使用很少的外围元件,使设计更加紧凑。另外,芯片内集成输出短路的保护电路,使成本可进一步降低。模块中有两种反馈类型:第一种是输出电压反馈,输出电压采样值VSS和单片机提供的设定值进行比较,通过光耦来控制 NCPl200芯片阳脚的电压,调整DRV脚输出PWM的脉宽来控制场效应管的导通和关断时间,从而达到调整输出电压值的目的。另一路反馈是电流限流反馈,当采样到的输出电流值ISS超过单片机提供的最大限流值IPWM后,比较器输出正电压使得光耦最大导通,将FB脚电压拉低,使得NCPl200输出 PWM脉宽减小,从而达到限流的目的。当输出电流小于单片机提供的限流

值时,限流反馈不起作用。

单色控制电路框图如图3所示。


 

4.3 实时控制三基色电路

在对NCPl200的控制中,使用ATmega8515单片机。ATmega8515的输入端为用户设置和温度反馈及光强反馈,输出端是对NCPl200中PWM调制脉宽的控制信息。

在ATmega8515的I/O口可通过键盘、拨号开关实现多控制信号设置。也可以依照计算好的三色混光比例与三芯片PWM表将全彩色的各种脉宽配比编程输入单片实现快速变色。

4.4 总体框架

为了保证LED由于发热引起的光强衰减得到补偿,在输出端加上了温度反馈及光强反馈,用于修正发热引起的光衰减。总体结构如图4所示。



5 结束语

为了实现大功率全彩色的LED照明,设计了以MAXl6801/16802为核心的开光电源供电,通过PWM调节分别对红绿蓝三基色芯片供电的RG- BLED照明驱动设计方案。此设计考虑了LEDI芯片在工作中随温度上升而产生发光衰减、输出波长漂移、流明衰减等实际问题,并作出相应的补偿。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灰度调节。在以ATmega8515单片机为核心的控制系统下,利用温度传感器和光电传感器作为反馈信息源,实现了自适应控制。实验证明此驱动电路运行良好,可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多色照明,运用于户外照明和景观照明。
相关资讯
面板双虎6月营收承压 大摩预警第三季度价格疲软延续

中国台湾面板大厂友达光电与群创光电相继公布2025年6月营收数据,显示行业整体仍面临下行压力。友达光电6月合并营收为219.2亿元新台币,环比下滑9.3%,同比减少13.1%。群创光电当月营收185亿元新台币,较5月微降1.14%,同比略减1.23%。

三星显示加速推进,为苹果可折叠iPhone铺平OLED道路

全球显示技术领导者三星显示(Samsung Display)已正式启动为苹果公司(Apple Inc.)专属可折叠iPhone打造OLED显示屏的生产准备工作。据悉,这一关键举措的核心是在其韩国忠清南道牙山的A3工厂内,建设一条专为可折叠面板设计的全新生产线。消息人士透露,该产线所需的关键设备更换与调试工作已于2023年下半年全面展开,目前项目进展顺利,已进入最后的冲刺与收尾阶段,为后续的批量试产和最终量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赛力斯2025上半年预盈超27亿,净利润同比劲增最高近97%

7月10日,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重要参与者赛力斯集团(601127.SH)发布了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公告显示,公司预计2025年1至6月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在27亿元至32亿元之间,相比上年同期的16.25亿元,同比增幅达到66.2%至96.98%,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联发科Q2营收突破1500亿台币,AI与定制化芯片驱动未来增长

联发科技(MediaTek)公布2024年6月合并营收达564.34亿台币,强势重返500亿大关,创下近33个月新高。该业绩较上月增长24.9%,同比提升30.9%,显著拉动第二季度整体表现达标。

革命性零恢复特性!Nexperia发布1200V SiC二极管攻占工业能源市场

在全球能源效率需求持续提升的背景下,宽禁带半导体技术迎来爆发式增长。Nexperia作为功率电子领域的领先企业,近期扩充了其碳化硅(SiC)产品线,推出两款1200V/20A规格的肖特基二极管——PSC20120J与PSC20120L。这两款新器件瞄准工业级高能效应用场景,为解决高功率系统能量转换损耗问题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