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5-30 阅读量:2547 来源: 我爱方案网 作者:
中心议题:
* 八款超极本横向评测
笔记本的轻薄化,本来是一个自然趋势,传统 PC 厂商每年都会投入研发经费来设计出稍薄一点的产品。按照正常的发展轨迹,从 2005 年到 2015 年,主流笔记本的平均厚度会从 40 毫米降至 25 毫米左右,然后 PC 厂商们将会与诺基亚、黑莓等巨头一起,携手走进移动互联网时代,共同享用这块新的大蛋糕。
不过,从 2007 年开始,有一家叫做苹果的厂商“很不识趣地”打乱了大家的计划,它先是推出了电容式触摸屏的智能手机,然后在 2008 年发布了能装进信封的超薄本,最后在 2010 年又推出了平板电脑。一系列创新产品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提前催生了移动互联网市场的飞速发展。这次变革首先波及到的是手机行业,那些反应慢的老牌巨头都尝到了苦头:摩托罗拉卖掉了旗下的移动部门,诺基亚投靠微软寻求庇护,而黑莓也一直深陷于将被收购的传闻当中......
下一个面临困境的就是 PC 行业,这本来就是个利润日趋微薄的产业,iPad 的诞生犹如雪上加霜,在 2011 年试水平板行业纷纷折戟之后,各大 PC 厂商重新将矛头对准了 Macbook Air。尽管单个的苹果看起来确实强大,但其他笔记本厂商加起来,无论销量还是销售额都不是苹果能比肩的。这就像战国七雄一样,苹果是秦国,乃七国中最强大的,如果剩下六国能够真正联合起来抗衡秦国,秦国自然无法统一中国。
但是,这联合却谈何容易?各种利益纠葛让 PC 厂商们也好像那战国六雄一样,面对苹果,有心想反击却无法形成合力。所以,这个时候必须有人站出来进行指挥,靠笔记本厂商不行,需要一个更上游的厂商,因此,英特尔义无反顾地推出了 Ultrabook —— 超极本。
事实上,英特尔近几年来一直在倡导笔记本的轻薄化,早在 2009 年,它就带领各大 PC 厂商们掀起过一波 CULV 轻薄型笔记本的热潮,让消费者了解到超低电压处理器省电、低热量的优点,不过当时这类处理器的性能相对较弱,很难被主流市场所接受,因此很快就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笔记本也回到了原来的厚度,继续走拼硬件、拼游戏性能的老路。
时至今日,情况已经有所不同,随着融合架构和睿频技术的应用,英特尔酷睿 i 系列处理器的性能有了明显的进步,此时的低电压处理器完全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核芯显卡的表现也令人感到惊喜。现在的瓶颈已经转移到硬盘响应速度、电池续航时间等方面。因此,是时候再次推广轻薄型笔记本的发展了。
在 2011 年 6 月的 Computex 台北国际电脑展上,英特尔首次提出了 Ultrabook 超极本的概念,号召 PC 厂商们加入到笔记本轻薄化的行动中来。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绝大多数一线品牌都先后发布了各自的超极本产品,目前英特尔官网中罗列的超极本数量达到 28 款。当你还没有明白超极本是怎么回事时,它们就已经进入你的生活中了。
事实上,英特尔近几年来一直在倡导笔记本的轻薄化,早在 2009 年,它就带领各大 PC 厂商们掀起过一波 CULV 轻薄型笔记本的热潮,让消费者了解到超低电压处理器省电、低热量的优点,不过当时这类处理器的性能相对较弱,很难被主流市场所接受,因此很快就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笔记本也回到了原来的厚度,继续走拼硬件、拼游戏性能的老路。
时至今日,情况已经有所不同,随着融合架构和睿频技术的应用,英特尔酷睿 i 系列处理器的性能有了明显的进步,此时的低电压处理器完全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核芯显卡的表现也令人感到惊喜。现在的瓶颈已经转移到硬盘响应速度、电池续航时间等方面。因此,是时候再次推广轻薄型笔记本的发展了。
在 2011 年 6 月的 Computex 台北国际电脑展上,英特尔首次提出了 Ultrabook 超极本的概念,号召 PC 厂商们加入到笔记本轻薄化的行动中来。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绝大多数一线品牌都先后发布了各自的超极本产品,目前英特尔官网中罗列的超极本数量达到 28 款。当你还没有明白超极本是怎么回事时,它们就已经进入你的生活中了。
对于大部分走进电脑卖场的消费者来说,“超极本”还是一个相当陌生的名词,它的知名度远不如“酷睿”、“英特尔”、“苹果”、“联想”等具体的品牌来得高。我们在中关村市场上随机采访了几位消费者,许多人根本不知道超极本是什么,即使有人听说过“超极本”这个名字,也不一定能说出它到底哪里“超级”。
“我们这的超极本卖的不多,和普通笔记本比起来出货量很少,客人大多都是拿起超极本看看,然后问了一下价格之后就放回去了。”我们在对中关村一家销售笔记本的经销商进行采访时,店主这么告诉我们。另一位商家吴女士则表示,过年之前超极本的销量还可以,每个月能卖出去 20 ~ 30 台,很多人买超极本是为了春节送礼,6000 元以下的超极本卖的比较快。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超极本呢?虽然英特尔一直没有给出特别严格的定义,但从多次与英特尔的沟通、以及目前上市的所有机型中,我们可以总结出目前超极本的四大标准:
标准一:厚度小于 18 毫米,重量小于 1.5 千克
目前,最适合超极本发展的是 13 英寸机型,从许多年前开始这一尺寸就被业界普遍称为笔记本的“黄金尺寸”,因为在正常使用距离下,12 英寸屏幕看起来比较吃力,13 英寸则相对要舒适一些;而在移动过程中,13 英寸机型又比 14 英寸更加便携。因此,我们目前看到的绝大多数超极本都是 13 英寸的。
最近几年,普通 13 英寸笔记本的厚度都在 30 ~ 35 毫米之间(机身最厚处的厚度,不包括机身垫脚),重量则在 2.0 ~ 2.2 千克左右。而对于一款 13 英寸的超极本来说,则需要将厚度压缩至 18 毫米以内,重量减轻至 1.5 千克以内。换句话说,厚度和重量分别要降低约 45% 和 28% 。
这款超极本还不是最薄的,它在厚度横评中仅排名第七
考虑到欧美消费者喜欢更大一些的屏幕,因此 14 英寸和 15.6 英寸也被英特尔纳入到超极本的范围中来,并且标准也略有放宽:厚度在 21 毫米以内、重量在 1.8 千克以内即可。相比同样尺寸的主流笔记本,这些超极本在便携性方面也有明显的进步——厚度减少了约 42%,重量则减少了 29 % 。
标准二:从休眠状态唤醒,用时少于 19 秒
众所周知,笔记本除了关机以外,还可以选择【睡眠】或【休眠】,它们的相同点是保留当前所有已打开的程序,比如正在编辑中的文档和照片、看了一半的网络视频等等,下次唤醒后能够恢复到和之前一模一样的桌面状态,便于用户快速继续之前的工作,减少等待时间。
它们的区别在于:【睡眠】是将数据保存在内存中,在停止给其它硬件供电的同时,却始终保留给内存的供电,因为内存一旦断电其中的数据就会全部丢失。而【休眠】则是将数据保存到硬盘中,断电时是停止给所有硬件供电,包括内存和硬盘。
由于睡眠时内存依然在耗电,因此【睡眠】状态下的待机时间只有 7 天左右,而【休眠】状态下的待机时间可长达 30 天以上。不过对传统笔记本而言,内存的读取速度远比机械硬盘要快的多,因此【睡眠】的唤醒速度更快,一般只需要 2 ~ 3 秒,而机械硬盘从【休眠】到唤醒则需要 30 ~ 40 秒。
超极本标准之二:快速启动
和传统的 HDD 机械硬盘相比,SSD 固态硬盘除了有不怕摔、寿命长等优点以外,最重要的改进就是读取速度快,因此当笔记本配备了固态硬盘之后,从【休眠】到唤醒的时间就可大幅缩短至 10 ~ 15 秒左右。这意味着一款笔记本如果只是自己用的话,完全可以永远不【关机】,每次都选择【休眠】即可。
由于机械硬盘几乎不可能实现 19 秒从休眠唤醒的速度,因此固态硬盘就成为了超极本的必要配置。理想中的超极本,最好是采用纯固态硬盘,初期是 128 GB 或 256 GB,未来会逐步提升。不过为了降低超极本的门槛,加快其普及速度,目前部分厂商先采取了比较折中的方案——混合硬盘。
所谓混合硬盘,就是用小容量(16GB ~ 32GB)的固态硬盘搭配大容量(500GB)的机械硬盘,一部分超极本将操作系统安装在固态硬盘中,并且将固态硬盘的一部分容量隐藏起来作为专用的休眠分区;而另一部分超极本(比如蜂鸟S3)则是把固态硬盘的全部容量都隐藏起来,作为专用的休眠分区。这样就保证了超极本至少在休眠唤醒速度方面比普通笔记本更快,只不过是其它分区读写数据的速度和以前一样罢了。当然,混合硬盘也有它的优点,就是存储空间比纯固态硬盘更大一些。
标准三:日常工作状态下,续航时间 5 小时以上
作为一款强调移动性的设备,电池续航时间可谓是超极本一项至关重要的考核标准。目前普通笔记本的续航时间通常在 3 小时左右,这令许多商务用户感到不太满意,他们当中有些人经常乘坐国际航班,需要在飞机上用笔记本工作 5 小时以上;还有些人则会用半天的时间来开会,不想总带着电源线去会议室抢插头了。
超极本为何续航时间更长?原因在于它的硬件功耗更低。首先,它采用了英特尔超低电压的处理器,TDP 功耗只有 17 瓦,相比普通笔记本的 35 瓦降低了一半以上。其次,它配备了耗电量更小的 SSD 固态硬盘(因此在续航时间方面,纯固态硬盘超极本会比混合硬盘超极本表现更好)。此外,和几年前的老款笔记本相比,今天的多数笔记本都会采用密度更高的锂聚合物电池,单位体积下可提供更多的电量。
超极本标准之三:长效续航
通过对多款超极本的拆解,我们发现机身背面 50% 以上的空间都已被锂聚合物电池所占据,这意味着超极本的体积越大,电池容量也可以随之增加,尽管更大的屏幕也会耗费更多的电量,但从测试数据来看大屏超极本的续航时间确实更长。
值得注意的是,普通 13 英寸笔记本也可以采用锂聚合物电池,而且凭借较厚的机身,其电池容量也比超极本更多,因此在续航时间方面不会输给超极本太多。事实上,包括超极本、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在内的整个电子行业,电池技术都已成为瓶颈,急需尽快实现革命性的技术突破。
标准四:采用英特尔智能酷睿 i 系列处理器
和前面的三个标准不同,最后这项标准不是针对主流笔记本的,而是针对两年前的 CULV 轻薄本来说的,这也是为了避免消费者把今天的超极本和曾经的 CULV 轻薄本混为一谈。除了前面提到的硬盘、电池等技术进步之外,超极本最大的改进之处就在于处理器的性能。
一方面,今天的酷睿 i5 系列处理器,即使是超低电压的版本,同样具备英特尔智能睿频技术,可以根据系统需要灵活给不同的核心进行自动超频;而入门级的酷睿 i3 处理器,也拥有双核心和超线程技术,总共四个线程可以同时做不同的事,在运行多个程序时也依然能够保持流畅。
超极本标准之四:采用英特尔智能酷睿 i 系列处理器
另一方面,英特尔核芯显卡这两年的进步可以用突飞猛进来形容,总体来看平均每年其游戏性能翻一番。从之前只能玩《跑跑卡丁车》这类简单的休闲小游戏,到今天能够玩转几乎所有网络游戏和大部分的单机游戏,最新的核芯显卡对多数普通用户来说确实已经够用了。此外,现在核芯显卡自带的硬解码器也可以十分轻松的流畅播放 1080p 高清电影,而且在更为复杂的编码工作中也能发挥作用,大幅减少用户的等待时间。
即将发布的 Ivy Bridge 超低电压处理器,其性能又会有进一步的提升,得益于 22 纳米技术的运用,处理器当中 CPU 的耗电量更低,但我们看到其 TDP 功耗依然为 17 瓦,这是因为英特尔将 CPU 省下来的资源都投入到了核芯显卡上面,经过我们的实际测试,新一代的 GMA HD 4000 核芯显卡相比目前的 GMA HD 3000,游戏性能又提升了将近 50% 。
在看过了 Ultrabook 的四大标准后,下面我们将同尺寸下的标准超极本和普通笔记本做一个对比:
其实,以上我们介绍的,只是第一代超极本的定义,在英特尔的计划中,超极本的终极形态远不止目前这样简单,它会变得和目前的笔记本完全不同,可提供更多的功能以及更丰富的操作方式,比如触摸屏、语音控制、光感技术、全息投影等等。当然,要实现这些创新并让它们成熟、稳定的应用,英特尔和各大 PC 厂商们还有很多技术难关需要攻克。
在对八款横评产品的厚度进行对比的同时,我们不妨来探讨一下:超极本为什么能做得这么薄?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
1. 合金材质。相对于 ABS 工程塑料来说,以铝合金为代表的金属材质拥有更好的坚固度和韧性,因此即使可以做到 0.8 毫米的厚度,依然能够对笔记本起到足够好的保护作用。而塑料材质则需要在 2 毫米以上才能保证良好的抗压性能。按照笔记本的 A、B、C、D 四个面来计算,每一面采用合金材质后能够减少 1.2 毫米,四个面加起来的总厚度就减少了将近 5 毫米。
2. 超薄键盘,超薄液晶面板。一方面,普通键盘的键程是 5.5 毫米,而英特尔专为超极本设计的键盘是 4.5 毫米,由于采用了独特的设计,可以在节约 1 毫米的同时,几乎不影响用户的打字手感。另一方面,普通笔记本的液晶面板厚度为 4 毫米,而超极本的特殊液晶面板则为 3 毫米;而且普通笔记本在生产时,为了保证压屏测试时能够顺利通过,会在屏幕与 A 面之间留出 1 毫米的空隙,而超极本则通过严格的品质把关,不留有任何空隙。
超极本横评之 厚度测试
3. 迷你主板。 为了最大限度的节省空间,超极本内部几乎所有硬件都要重新设计,除了前面提到的超低电压处理器会采用更小型的封装方式之外,整个主板会从原来接近 A4 纸的面积变得只有巴掌般的大小,超薄风扇也需要向专门的供货商采购,内存则直接是将闪存颗粒焊在主板上,与主板融为一体。
超极本的厚度与硬币对比
4. 固态硬盘,锂聚合物电池。固态硬盘也对节约空间和减轻重量也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它的体积远比机械硬盘要小的多,有些固态硬盘甚至比笔记本内存还小巧。另外,当机身变薄后,已无法容纳 传统的圆柱形锂离子电池,这时锂聚合物电池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它可以被制作成各种各样的形状,将机身内部剩余的每一寸空间充分利用起来。
5. 取消光驱,改变 VGA 和网线接口。 随着时代的进步,光驱的利用率正变得越来越低,因此借这次轻薄化的浪潮正好将它“名正言顺”的抛弃掉(在后面的附文中,我们会教给大家用 U 盘装系统的简单方法),当然,如果仍然需要光驱的话,可以配备外置光驱或是选择 14 英寸的超极本,比如三星 530U4B 这类机型。
另一方面,网线接口和 VGA 接口会影响超极本做的更薄,对这个问题各大厂商采取的方法不太一样,有的是像苹果 Air 那样直接将其抛弃,有的是改成迷你接口并附送转接头(华硕 UX31、三星 530U),还有的则十分巧妙的将其设计在机身后部的两个垫脚位置上(东芝 Z830)。
超极本的厚度对比(单位:毫米)
通过对比我们看到,在本次横评中最薄的产品是东芝 Z830,此外华硕 UX31 也表现不俗,它们都做到了比 13 英寸的苹果 Macbook Air 更纤薄。当然,其它几款产品在厚度方面的差距也是微乎其微的,戴尔 XPS 13 虽然机身后部略厚了一点,但由于它的前端采取了削尖的设计,因此看起来同样很薄。神舟飞天作为一款 14 英寸的超极本,厚度能做到和 13 英寸超极本十分接近,也已经实属不易了,而且它还有接口齐全的优点。
趣味测试:这些超极本能同时装进书包里吗?
书包有两个夹层,其中一个夹层轻松放下四部超极本,体积最小的戴尔 XPS 13 可以放在最外面
另一个夹层放在三部超极本后,空间仍然绰绰有余
提起来就走喽!
在横评的过程中,我们还做了一个有趣的小测试,看看这些超极本能否装进一个书包中。记得三年前的八款笔记本横评时,我们在拍外景时至少需要两个这样的大书包,以及两位壮汉。而今天我们只需一个人、一个包就轻松将所有超极本背着走了,这种变化确实是相当明显的。
在万物互联与智能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新唐科技以颠覆性创新奏响行业强音。4月25日,这场历时10天、横跨七城的科技盛宴在深圳迎来高潮,以"创新驱动AI、新能源与车用科技"为主题,汇聚全球顶尖行业领袖,首次公开七大核心产品矩阵,展现从芯片设计到智能生态的全链条创新能力,为半导体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
在2025年北美技术研讨会上,台积电正式宣布其A14(1.4nm)工艺将于2028年量产,并明确表示无需依赖ASML最新一代High NA EUV光刻机。这一决策背后,折射出全球半导体巨头在技术路线、成本控制和市场竞争中的深层博弈。
随着AIoT技术的快速落地,智能设备对高性能、低功耗嵌入式硬件的需求持续攀升。华北工控推出的EMB-3128嵌入式主板,搭载Intel® Alder Lake-N系列及Core™ i3-N305处理器,以高能效比设计、工业级可靠性及丰富的接口配置,成为轻量级边缘AI计算的理想选择。该主板支持DDR5内存、多模态扩展接口及宽温运行环境,可广泛应用于智能家居、工业自动化、智慧零售等场景,助力产业智能化升级。
作为全球半导体沉积设备领域的龙头企业,荷兰ASM国际(ASMI)近日发布2024年第一季度财报,展现强劲增长动能。财报显示,公司当季新增订单额达8.34亿欧元(按固定汇率计算),同比增长14%,显著超出市场预期的8.08亿欧元。这一表现主要受益于人工智能芯片制造设备需求激增与中国市场的战略性突破,同时反映出半导体产业技术迭代与地缘经济博弈的双重影响。
随着汽车智能化加速,车载摄像头、激光雷达、显示屏等传感器数量激增,数据传输带宽需求呈指数级增长。传统国际厂商基于私有协议(如TI的FPD-Link、ADI的GMSL)垄断车载SerDes市场,导致车企供应链弹性不足、成本高企。2025年4月,纳芯微电子发布基于HSMT公有协议的全链路国产化SerDes芯片组(NLS9116加串器与NLS9246解串器),通过协议解耦、性能优化与供应链自主可控,为ADAS、智能座舱等场景提供高性价比解决方案,标志着国产车规级芯片从“跟跑”迈向“并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