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LED照明产业现况分析— —售价降低、政策力推与节能思维

发布时间:2012-05-18 阅读量:853 来源: 我爱方案网 作者:

机遇与挑战:
    *  全球LED照明产业现况分析
市场数据:
    *  白光LED的年平均降幅为10到20%
    *  2012年全台湾LED内需市场可以成长到新台币130亿元的规模

 
1955年LED的理论雏型诞生,而随著照明科技一路演进,全球各地照明大厂争相投入LED照明的商务领域。对长年使用白炽灯的消费者、乃至摩拳擦掌的科技创投家而言,LED是一种新技术,大众期待这项新技术会有破坏性创新,让既有大厂不在是大厂、让新兴厂商可以称霸。

然而,业界几乎是一窝蜂地推出LED灯泡、LED直管灯,这些产品的差异性并不明显,在价格竞争下,白光LED的年平均降幅为10到20%,但2011年上半却下降15到20%,全年降幅更是呈现崩坏的25到35%,尤其低阶LED元件价格滑落得更剧烈,三星甚至将取代四十瓦白炽灯的LED卖价杀到10美元以下。

低价策略的确有利向消费者推广LED照明,但如此一来,厂商很难保有相当的毛利,拥有品牌和通路的厂商才有优势,可以藉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维持一定的市占率。之后LED产业是否会跟传统的照明产业一样,由大型公司去掌握通路和品牌,制造部分外包给其它厂商?难以跳脱传统照明产业的模式?

台湾是全球LED晶粒的最大供应国,在去年度产值达新台币478亿元。台湾在LED制造上具有领导地位,相关的厂商例如晶电、亿光等,但在照明产业的发展上面,2011年台湾LED照明市场大约是新台币93亿元,虽然相较2009年成长24%,但内需市场并不够支撑起整个产业,台湾厂商向外走成为一个最重要的模式。

国际大厂整合供应链 台湾代工生态转型关键

这几年来,台湾厂商都往LED的灯泡、路灯、直管灯这几种产品发展,主要都是采取OEM或ODM方式,台湾的利基在磊晶晶粒制造、封装、模块上,许多厂商也进入例如飞利浦这些国际大厂的供应链,替大厂进行代工。

为了提升竞争力,国际品牌厂商除了掌握关键技术与专利,也纷纷以并购、策略联盟手段进行产业链整合,例如美国科锐(Cree)在2007年起,就以2亿美元并购香港封装厂Cotco,一方面整合LED上游,一方面藉机布局中国市场;韩国LG则在2009年起与日本LED元件厂日亚化工(Nichia)策略联盟,并在2011年并购德国照明厂Siteco Lighting GmbH,期待能对客户提供一次购足的服务。

韩国LED产业由系统商建构完整产业链,积极提高设备与材料自给率,并强化与照明厂商的联结,从全球高亮度LED前十大厂商排行榜看来,在2009年的榜单中,没有任何一家韩国厂商,但是到了2010年,韩国的三星、SSL以及LG都进榜,其中三星紧追日亚化工名列第二。可见韩国制造商的兴起,采取集中式成长模式,更聚焦于长期发展。

面对LED照明产业的生态变迁,台湾厂商现在不能只替品牌大厂代工,也必须推展自有品牌。今年三月中旬,台塑集团宣告主打自有品牌,透过旗下南亚光电,结合晶电、嘉晶、福懋科与工业技术研究院的资源,成为全球首家能够自动化生产7瓦LED节能球泡灯的厂商,生产线预计6月起量产。

长期而言,LED依旧是一个成长的产业,例如日本331地震后电费上升,全民开始节能减碳运动,让日本LED灯泡的渗透率高达四成,为世界第一,未来在环保的思维下,全球LED照明的渗透率可望突破10%。就台湾而言,在公共政策的推广下,预期2012年全台湾LED内需市场可以成长到新台币130亿元的规模。

政策扶持 两岸LED照明产业发展的双面刃

近年台湾的绿能趋势方案里,把LED照明光电当作重要的发展方向,中国大陆也对这议题讨论了许多,根据中国的半导体材料与研发联盟所做的调查,2011年中国大陆LED照明市场大约为1560亿人民币,相对台湾市场是相当庞大的。今年下半年起,台湾会进行大规模的LED路灯工程,例如针对五个直辖市与十一个县市,有中央特别统筹分配税款支应新台币20亿元的「扩大设置LED路灯节能专案计画」,将汰换25万盏路灯,能源局的101年路灯节以及LED示范城市这三个专案,预估2014年这三个专案完成后,台湾整体LED路灯的数量会达到44.8万盏,在小小的台湾地区路灯数量大约200万盏左右,整体比例是相当高的,对建构我国内需市场将有明显的助益。

目前中国LED市场集中在下游的应用,规模大约有1210亿人民币,这里面有一半的应用都跟照明有关,2011年中国大陆LED景观照明占24%、通用照明占25%,是相当庞大的市场。

中国LED产业的发展在政府政策带动之下,市场规模越来越大,中国陆委会副主委张显耀针对两种室内灯具、两种室外灯具如路灯、隧道灯的部分提出后续的补贴政策,对中国LED的发展会有比较明显的助益。可是台湾厂商也该清楚地了解,现在推广的LED照明政策,都是与地方政府有关的,其中最明显的就是LED路灯的部分。

由于路灯是地方政府所投资的公共设施,所以中国大陆市场有「区域化」的势态。在区域化之后,区域与区域之间经常会产生贸易障碍,甚至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商场潜规则」,厂商要从这一区跳到另外一区,可谓是困难重重。

 

 

 

台湾与大陆一样,把LED产业投资视为一股热潮,今年所有厂商都期待政府的补贴,政府投资的方向跟投入的角度势必会影响整个产业的发展。这几年,中国无论在上游LED元件、下游LED灯具的产能扩充都非常庞大,由于整体供过于求,市场变成畸形发展,很多厂商在销售产品时不见得是为了获利,只是为了能让产品销售出去,对市场价格产生显著的破坏,有些厂商无法从本业经营产生获利,反而是仰赖政府补贴。

两岸竞合 如何分工悬而未决

中国绝大部分的市场仍由政府主导,既然是政府主导,就不会希望是由外商做销售,而是以本国厂商为主。台湾虽然与中国签署六份LED产业相关合作意向书,并成立两岸LED照明标准工作小组,但在厦门LED路灯照明试点上,虽然台厂纳入大陆的直接采购名单,但第一期台湾厂商仅分得一百盏,当地仍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在广州市二号地铁LED照明招标案中,也限定台厂必须和陆厂合作投标,台湾厂商仍扮演供应商与代工角色。过去两岸在LED产业互补、垂直分工的型态相当明确,台湾厂商做LED芯片,然后将芯片送去大陆,雇用大陆的便宜劳工做封装,然后直接销售大陆市场。但随著大陆厂商的兴起、技术的进步,这样的分工型态不会像过去一样稳固。

中国政府想扶植本国产业,台湾当然也是这么想,没有人希望内需市场的大饼被外商叼走,未来在两岸竞合时,LED照明产业要如何分工,这仍是悬而未决的议题,两岸必须去思考新的商业模式,才能在LED照明产业淘的汰赛中生存下来。
相关资讯
2025年Q1全球AI智能眼镜剧变:Meta独领风骚,中国芯破局在望

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AI智能眼镜市场迎来戏剧性增长。行业数据显示,该季度全球总销量突破60万台,较2024年同期飙升216%。然而,表面繁荣下隐藏着市场高度集中的结构性失衡——仅Ray-Ban Meta单品牌就贡献了52.8万台的销量,占据全球市场88%的绝对份额。这一现象折射出中国市场的深层困境:尽管雷鸟V3、小米AI眼镜等本土产品已实现稳定供应,但“发布会热度高涨,终端销售遇冷”的尴尬局面仍在持续,产业整体仍处于发展阵痛期。

英伟达市值迫近历史峰值,AI驱动芯片需求爆发

华尔街对人工智能(AI)的空前乐观情绪持续升温,将芯片巨头英伟达推至聚光灯下。该公司市值于盘中交易中一度触及惊人的3.92万亿美元,超越苹果公司在2023年12月创下的3.915万亿美元收盘市值纪录,距离全球市值最高公司的王座仅一步之遥。

电视市场前瞻:2025年总量微调,北美与中国逆势领涨

国际权威调研机构Omdia于7月3日发布最新预测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电视出货量预计达2.087亿台,与2024年同期基本持平,同比微降0.1%。在全球消费电子需求疲软的背景下,北美与中国市场逆势突破,成为驱动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三星美国芯片厂延期,客户需求与工艺迭代成主因​

全球半导体巨头三星电子在美国德克萨斯州泰勒市(Taylor, Texas)投资建设的先进芯片制造工厂,其原定于2024年的投产计划现已推迟至2026年。据行业知情人士透露,建设进度调整的主要动因在于当前难以锁定足够的客户订单以及需要适应市场对更尖端制程工艺的需求变化。这一变动引起了外界对半导体市场复苏节奏和大型投资项目落地挑战的关注。

苹果折叠iPhone开发步入关键阶段,2026年秋季发布预期增强

多方供应链信息及行业分析师报告显示,苹果公司(Apple Inc.)针对首款可折叠iPhone的开发工作已进入实质性的原型机(Prototype)阶段。据悉,该项目于今年6月已正式迈入P1(Prototype 1)原型开发阶段。按照苹果既定的产品开发流程,后续还将经历P2和P3阶段,整个Prototype开发流程预计持续约6个月。在此期间,供应链伙伴将进行小批量试产,并由富士康(鸿海精密)及和硕等主力组装厂进行组装整合,核心目标是验证初期生产可行性与关键组件的良品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