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电池的命运掌握在电动汽车手中(中)

发布时间:2011-06-22 阅读量:848 来源: 我爱方案网 作者:

车载电池的命运掌握在电动汽车手中(上)
http://www.52solution.com/article/articleinfo/id/80009371
车载电池的命运掌握在电动汽车手中(中)
http://www.52solution.com/article/articleinfo/id/80009372
车载电池的命运掌握在电动汽车手中(下)
http://www.52solution.com/article/articleinfo/id/80009373

中心议题:
       *EV的车载电池


电池相关管理技术:
电动汽车用锂离子电池技术的国内外进展简析
http://www.52solution.com/data/datainfo/id/4309
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设计
http://www.52solution.com/data/datainfo/id/4286
混合动力及电动汽车的电池管理技巧
http://www.52solution.com/article/articleinfo/id/80009174
电动汽车用电池智能化快速充电研究
http://www.52solution.com/article/articleinfo/id/80008548
电动助力车锂离子电池组智能监控系统
http://www.52solution.com/data/datainfo/id/4402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电池管理架构分析
http://www.52solution.com/data/datainfo/id/4325
电动汽车用锂离子蓄电池包及蓄电池选型
http://www.52solution.com/data/datainfo/id/4283
电动汽车蓄电池组电池管理及其状态检测
http://www.52solution.com/data/datainfo/id/4300

如果日产-雷诺集团宣布的2012年生产50万辆的计划能够实现,则电池年产量将达到12GWh,可与目前便携设备用锂离子充电电池的约15GWh相匹敌(图3)。推算在目前的锂离子充电电池领域份额居首的三洋电机的年产量为3GWh左右,则仅日产-雷诺集团就将利用其4倍之多的电池。
 


图3:将因EV的销售情况而改变的电池市场

日产-雷诺集团提出了2012年销售50万辆EV的目标。这将创造出与目前的锂离子充电电池几乎相同规模的市场。图根据麦肯锡公司(McKinsey&Company)的演讲和三洋电机的资料等制成。

中美两国举国支持

因今后车载电池将担任汽车产业的重要角色,因此中国和美国两国将以举国家之力构筑车载锂离子充电电池生产基地。美国政府以2011~2012年量产为目标实施了巨额融资。

美国江森自控(Johnson Controls)、A123 Systems、KD ABG MI、Compact Power、EnerDel以及Saft America六家公司接受了基于“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American Recovery and Reinvestment Act)”的融资注3)。这笔融资在用于确立生产基地的资金中,有一半是由政府补助的。此外,日产汽车为建设上文提到的在美国生产EV和EV用电池的基地,根据“能源独立和安全法(Energy Independence and Security Act)”获得了14亿美元的融资。

注3)除了江森自控与Saft就车载锂离子充电电池业务进行合作以外,Compact Power还是韩国LG化学的当地法人。
 


而在中国,比亚迪、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以及比克电池等数家公司由政府认定为车载锂离子充电电池厂商,目前正在制定大规模量产计划。

面对这种形势,此前在便携产品用锂离子充电电池领域一直占有较高份额的日本厂商不得不思考今后的对策。日本厂商中,三洋电机通过成为松下的子公司,加强了与丰田的关系,有观点认为,这可能会影响对此心存疑虑的汽车厂商与三洋电机之间的贸易关系。

在便携设备市场拥有较高份额的索尼,2009年底刚刚宣布涉足此前一直拒绝进入的大尺寸电池领域,在车载领域的起步非常晚。此外,在便携设备市场拥有约5%份额的日立麦克赛尔通过与日立制作所等共同出资成立日立车辆能源以涉足车载电池业务。但因日立车辆能源一直以HEV用锂离子充电电池为主要业务,因此实际上除了面向美国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GM)HEV的电池以外,并没有大型订单。

日本厂商执着于本国生产的独立主义,因此在其他国家几乎没有生产基地。当地采购是汽车产业的基本原则,但日本的大型电池厂商缺乏这种观念。因此,日本厂商有必要进行大胆进行战略转换,诸如与美国、欧洲和中国电池厂商的资本合作,积极进行当地生产等。

单元形状和材料种类多样化,丰田采用NCA系材料

EV的普及使车载电池厂商受到巨大影响。在2010年5月17~21日于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兰多举行的车载电池国际会议“AABC(Advanced Automotive Battery Conference) 2010”的并设会议“LLIBTA(Large Lithium Ion Battery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上,对选定车载锂离子充电电池的单元形状和材料种类仍然未有定论注4)。

注4)AABC 2010于2010年5月18~21日举行,LLIBTA作为并设会议于5月17~18日举行。

关于电池的单元形状,要求像笔记本电脑使用的圆筒型单元(直径18mm×长65mm,即“18650”)那样,将外形尺寸标准化的呼声比较高。对此,汽车厂商的相关人士以手机市场上的单元形状也各不相同为例,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外形尺寸难以实现标准化”。
 


而且,目前各公司的单元形状也不尽相同,有圆筒型、方型和层压型,对于最终采用哪种形状,各公司的意见并不一致。其中,汽车厂商的意见大多是“方型或层压型较适合车载使用”。方型单元已用于丰田的“普锐斯插电式混合混合动力”和三菱汽车的i-MiEV等,层压型已用于日产汽车的绿叶和GM的“Volt”等(表1)。

方型单元虽具有生产效率高,外壳自身的强度高等优点,但有意见认为,卷绕电极的内周部分难以散热,容易导致劣化。而层压型虽具有热劣化现象较少、可实现轻量化的优点,但封缄部分容易泄漏电解液以及进水等,其可靠性存有疑问。关于究竟是采用方型还是层压型,各汽车厂商的评价今后仍会不一致。(未完待续 记者 狩集 浩志)

■日文原文:車載用電池の命運は電気自動車が握る

■相关报道
通用汽车成立美国最大车载电池研究所

【EVS24】3团体推进插电式混合动力车标准化,讨论车载电池标准

【续报】丰田插电式混合动力车配备2个“先驱”中使用的镍氢充电电池组
 

相关资讯
CIS芯片龙头年报解读:格科微高像素战略如何实现287%净利增长

格科微电子(688728.SH)2024年度财务报告显示,公司年度营收突破63.83亿元人民币,实现35.9%的同比增幅,归母净利润呈几何级增长达1.87亿元,EBITDA指标跃升107.13%至14.15亿元。这种爆发式增长源自其在CMOS图像传感器(CIS)领域实施的"技术锚定+场景穿透"双轮驱动战略,特别是在高像素产品矩阵构建和新兴应用市场开拓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RS2604 vs 传统保险丝:技术迭代下的安全与效率革命

RS2604作为一款高集成度、可配置OVP(过压保护)和OCP(过流保护)的eFuse开关,专为12V24V母线电压接口设计,兼顾热插拔保护与动态负载管理。其输入电压覆盖4.5V40V,极限耐压高达45V,适用于工业设备、汽车电子及消费电子领域。通过外部电阻灵活设置350mA至2.5A的限流值,结合±7%高精度电流检测,RS2604在安全性与能效间实现平衡,成为复杂电源系统的核心保护方案。

全球汽车芯片市场遇冷,恩智浦如何守住56%毛利率防线?

荷兰半导体巨头恩智浦于2025年4月28日披露的财报显示,公司第一季度营收28.35亿美元,同比、环比均下滑9%,但略超市场预期。在汽车、工业与物联网等核心业务需求疲软的背景下,Non-GAAP毛利率同比下降2.1个百分点至56.1%,自由现金流则维持在4.27亿美元,突显其成本控制能力。值得关注的是,管理层对第二季度营收指引中值(29亿美元)释放出环比复苏信号,但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仍为业绩蒙上阴影。

全闪存与软件定义双轮驱动——中国存储产业年度趋势报告

根据IDC最新发布的企业级存储市场追踪数据,2024年中国存储产业迎来结构性增长拐点。全年市场规模达69.2亿美元,在全球市场占比提升至22%,展现出强劲复苏态势。以浪潮信息为代表的国内厂商持续突破,在销售额(10.9%)和出货量(11.2%)两大核心指标上均跻身市场前两强,标志着本土存储生态的成熟度显著提升。

索尼启动半导体业务战略重组 图像传感器龙头或迎资本化新篇章

全球消费电子巨头索尼集团近期被曝正酝酿重大战略调整。据彭博社援引多位知情人士透露,该集团拟对旗下核心半导体资产——索尼半导体解决方案公司(SSS)实施部分分拆,计划于2023年内推动该子公司在东京证券交易所独立IPO。该决策标志着索尼在半导体产业布局进入新阶段,同时也预示着全球图像传感器市场格局或将发生重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