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议题:
* MIPS、ARM、TOGIC谈智能电视
很显然,竞争白热化的电视行业一直在“换代”中寻找新的突破口——主流市场在完成了从CRT到平板电视的过渡后,紧接着又借由3D电视、联网电视等概念进行市场试水。在2011年,“智能电视”的概念进入人们的视野,并且展开了快速的市场渗透——这被认为是“智能化”浪潮席卷了移动终端市场后,着力推动的下一个目标一轮电视技术变革的浪潮,于是智能电视应运而生。
智能手机和智能平板电脑的市场火爆,为智能电视的成功带来了信心。虽然目前智能电视的标准还没有出来——甚至对其概念认识还没有统一——但是据国内零售市场的监测数据显示,经过近三四个月的集中推广,目前智能电视产品的市场渗透率已达到8.3%。而此前的LED电视达到这一指标用了一年多时间,3D电视也用了将近一年才达到10.8%的渗透率。数据显示,市场对智能电视的接纳程度明显高于其他电视产品。据IDC预计,2011年至2015年,中国智能电视市场年复合增长率将达60%以上;到2015年,90%左右的电视都将成为智能电视,市场容量将达7600万台。
对于发展如此迅猛的智能电视市场,为其提供支撑技术的厂商有何判断?究竟是什么因素,在吸引人们的眼球去关注智能电视?支撑起智能电视的关键技术及其发展趋势又是什么?带着这些疑问,我爱方案网(www.52solution.com)采访了为智能电视提供最底层的CPU架构支持的两大厂商ARM、MIPS,以及一家活跃的本土智能电视方案提供商深圳泰捷软件技术有限公司(TOGIC),与读者一起分享他们对于这个市场的前瞻,以及技术准备。
受访嘉宾:
MIPS科技公司中国区市场总监 费浙平
ARM公司家庭应用市场经理 邹诚
深圳泰捷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黄伟华
问题1:智能电视的概念是什么?与传统电视相比,它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功能?
费浙平:这个说实话没有清晰的概念定义。一开始的时候是说上网电视,电视具备浏览器功能并增加少数一些联网应用就叫上网电视了。后来把Android装进电视后,大家开始叫智能电视。但是在这样的平台上,厂商除了装几个应用程序进去之外,真正的服务和杀手级应用还没有找到;还是处于摸索过程当中。类似于手机那样的SP、CP、运营商和厂商的利益分配格局也没形成。也许从技术框架上来讲,现在的硬件和OS平台能力已经达到了智能电视的高度,但是就内容和服务来说,还没有到位。
邹诚:所谓智能电视,是指像智能手机一样,搭载了操作系统,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和卸载软件、游戏等应用程序,实现“无限的内容、无限的应用”的这类电视。而传统电视所收看的节目都是固定的,不能接入互联网,也不能随消费者自己的喜好支配电视节目,不具有可以加载的内容和应用。
智能电视的功能主要有:1)可以接入互联网2)可以接受和回放各种从互联网获得的资源,并下载开发者开发的各种应用程序和游戏,是一个开放的平台3)可以和各种移动终端互联,实现互联生活。
黄伟华:智能电视是指像智能手机一样,具有全开放式平台,搭载了操作系统,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和卸载软件、游戏等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程序,通过不断对电视机功能进行扩充,并可以通过网线、无线网络来实现电视机上网冲浪、视频播放、游戏、在线教育、在线购物等功能的产品总称。它应至少具备以下功能:
1)可以无限制接入互联网
2)可以下载安装第三方应用
3)可以自动升级系统
4)上网冲浪同时可以小窗口看电视
5)智能输入设备,手机可以充当遥控器来使用
6)能够同其它设备(电脑,PAD,手机)共享内容,互动
下一页精彩内容:
支撑智能电视的关键技术有哪些?
哪种处理器和OS平台会成为智能电视的主流?
问题2:支撑智能电视的关键技术有哪些?智能电视的设计有哪些技术门槛?贵公司可以提供什么样的技术和服务支持?
费浙平:芯片平台是基础关键,但目前不是难点。OS平台是一个难点,虽然目前国内的系统厂商多在Android上积极布局,但是系统的移植(从手机到电视平台)、成熟稳定和不断升级(跟踪Android新版本)都是大问题。几乎所有的厂商都在喊“Android是个无底洞,再多的工程师资源都能被吞噬掉”。另外一个是应用层面的内容和服务运营部分,也很难。第一步大家都只能把手机和平板上面的app和app store往电视上小规模地套用,效果不是特别理想。需要在这些先期产品上从消费者群体中多探索实用经验。
针对智能电视,MIPS可以提供从高频高性能、多核多线程等CPU核的成熟处理器技术,目前MIPS提供的服务包括:第一,跟芯片客户一起把更多合适的SoC推向市场;第二,针对MIPS平台和TV系统推出Android的参考设计平台,解决平台的诸多基础性问题。第三,积极构建基于MIPS平台的内容服务平台,为芯片客户乃至整机厂商提供直接的支持。
邹诚:高性能低功耗的芯片处理和图形处理技术是关键,当然还有软件,而智能电视是否具有安全保护技术和功耗管理技术在追求也变的越来越重要。ARM的Mali-400系列产品和Cortex-A9系列处理器结合为智能电视提供了非常强大的视频处理性能和功能,并且该组合可以很好的解决3D显示性能和功耗。
对于智能电视上提供的内容和服务,以及必要的支付功能,都需要安全保护技术的性能保障。ARM的硬件级TrustZone技术为不同的安全性能提供了一个基础。在鼓励使用节能降耗型家电产品的当下,功耗管理技术的需求也在提高。Trident (泰鼎)的最新机顶盒SoC中,就用到了4个ARM核以及ARM的功耗管理技术。
黄伟华:关键技术包括以下4点:
1)操作系统的定制裁剪
2) 系统兼容性设计(兼容第三方应用/中间件的安装)
3) 为TV环境优化的用户体验
4)为TV环境定制的关键应用(浏览器,数字电视接收播放)
泰捷可以提供的技术和服务:
1)可以从技术的角度对客户的产品设计给出最专业的建议(嵌入式产品、Android在智能电视的应用)
2)可定制客户化的API,保证客户能够开发特色应用
3)已设计出TV/机顶盒/播放器等十几款参考板,加速客户的产品开发周期
问题3:在平台的选择上,哪种处理器和OS平台会成为智能电视的主流?
费浙平:在处理器平台上可能会出现一定的竞争局面,传统电视机和机顶盒主流MIPS平台的升级,手机和平板ARM平台向该领域的渗透,甚至包括PC x86平台的试水。传统电视和机顶盒平台面临一些挑战但同时也拥有相当的优势,犹如手机里面的基带供应商一直比纯应用处理器公司有主动,所谓智能电视的变革发生在应用处理器这一层,握有基础电视系统平台的公司也拥有更多的主动权。不过毕竟多样的选择对整机厂商而言是件好事情。
OS平台目前最热门谈论的当然是Android,大家都在积极布局,但是Android在电视上能否真正的长久成功还有待时间检验,潜在的问题包括日渐显露的专利问题、Google商业模式的变数、智能电视概念和功能的演化。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的问题,三星开始在国内铺天盖地的大打“SmartTV”广告,但是他们的SmartTV是基于Linux而非Android的。这可以给我们一定的启示。现在Android火热的原因之一还是智能电视缺乏一个清晰的功能定义,大家都觉得Android的开放性可以带来更多的应变能力;当产品形态和功能比较确定以后,也许会有另外功能类似的平台涌现。
邹诚:市场上主流处理器主要基于ARM、MIPS,而操作系统集中在Android和Windows上。从更高的开放性和更低功耗高性能来看,ARM认为ARM处理器+ Android系统将会成为智能电视的趋势,Android系统因其核心代码开源、跨平台、高性能而受到普遍使用。
黄伟华:Android必然成为智能电视主流OS,其已成为智能手机的首选平台。 Google基于Android推出了一代,二代Google TV,为Android在智能电视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很好的尝试并指明方向。Android并不是只支持特定的CPU架构。对于处理器的选择,生产厂商可以根据产品的细分特点和性价比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我们认为MIPS和ARM阵营都存在很大的市场机会。
下一页精彩内容:
智能电视是否也会走向“山寨化”?
智能电视应重点考虑哪些关键设计?
何种障碍会减缓智能电视的市场渗透?
问题4:作为一个更开放的平台,智能电视的进入门槛是否也会降低?是否也会走向“山寨化”?
费浙平:可能性不大;在电视产品的成本结构中,屏占据了太大的比例,而且屏的供应比较受限。传统“山寨”的供应链没有能力保证这类屏的供应,而且成本也不会占优。但是各种“盒子”产品的兴起是可以期待的,也就是所有智能电视的功能通过一个“智能”盒子来实现,而电视只是作为其显示设备。因为一般家庭电视机的更新周期比较慢,所以即使很多电视大厂,在推“智能”电视的时候也有一体机和盒子两种形式。“盒子”这种形态是适合传统“山寨”生态和能力的,特别是当“山寨”本身的技术和质量能力也在进化的时候。
邹诚:这是肯定的。随着软硬件技术的成熟,智能电视的进入门槛自然会逐步降低。但是,品牌、用户使用体验、应用的丰富程度等将是未来决定智能电视的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所以其“山寨”化趋势很渺茫。
黄伟华:电视经过多年的发展,门槛已经相对比较高,国内也仅剩六大厂商,电视的竞争不完全是技术竞争,更是营销、供应链的竞争。其次,智能电视处于市场导入期,技术门槛还相对较高,所以,山寨化可能没有那么快出现。
问题5:在增强用户体验上,智能电视上应该重点考虑哪些关键的设计?哪些差异化的设计会使得智能电视更具有竞争优势?
费浙平:电视作为一种娱乐工具,操作简单人性化是其最基本的要求。人机界面(既包括屏幕显示,也包含遥控器操作等)是最关乎用户体验的。苹果的多点电容式触摸屏引爆了平板;智能电视的革命性交互方式还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
邹诚:在智能电视的概念普及推广之后,在操作平台和应用程序相似雷同的基础上,企业之间的竞争就从就技术转变了消费者用户体验的竞争。哪些体感游戏玩得时候更流畅,更具真实感。智能电视是否能提供面更具有人性化的用户界面,不止可以边看电视一边还能通过接入的互联网,与朋友一起讨论和分析剧情;能否能与不同的智能终端相连接,比如无线连接智能手机,使消费者能通过不同终端分享应用程序。
各种细节方面的设计将决定智能电视的竞争优势。
黄伟华:用户体验的创新和开放性是关键性的设计。谁的产品有优异的用户体验,且营造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谁就有竞争优势。
问题6:未来智能电视的市场渗透趋势是怎样的?还有何种障碍会减缓这种趋势?
费浙平:可能智能电视的推广还是逐渐以推广某种“功能性”开始;比如一开始的“上网电视”,到“游戏电视”,到“在线视频播放器”,到“视频电话”等等。还有一种可能是,随着成本的降低,不管用不用智能电视的功能,大家买走的都是智能电视,“被”智能也是一种发展可能。
智能电视渗透的潜在障碍除了大家谈论比较多的政策等因素之外。各家厂商或是第三方后台服务平台的成熟很重要;并且要发展出赢利模式来;也就是说不管是谁掏腰包,要能让用户使用智能电视的过程产生商业价值。不然顶多只能叫“多功能电视”。
邹诚:从国内零售市场的监测数据显示,经过近三四个月的集中推广,目前智能电视产品的市场渗透率已达到8.3%。而此前的LED电视达到这一指标用了一年多时间,3D电视也用了将近一年才达到10.8%的渗透率。这显示着市场对智能电视的接纳程度明显高于其他电视品,相信在未来智能电视的渗透趋势将更加明显。这种趋势可能是受到智能手机和智能电脑的普及率高的影响,拥有更加良好的市场氛围和消费基础。
最大的不确定因素是政策,当然产品的人性化设计和消费者的接受程度都会影响到未来智能电视的发展和普及。
黄伟华:国内最大的障碍是政策风险!
下一页精彩内容:
智能电视和传统PC两类产品会走向融合吗?
问题7:智能电视会融合上网和运行程序的功能,和传统PC的定位会有所交叉,这是否会促使PC厂商转战智能电视市场?两种类型的产品会走向融合吗?
费浙平:有相当可能会有部分PC厂商涉足智能电视市场,但是这两类产品我觉得还是比较异质化的,所以相互之间的侵蚀或替代关系不是很明显。电脑作为生产工具和个体私人空间的特性不会被取代;电视主要还是作为娱乐工具,在娱乐内容的获取上会有很大变革,并且可能会增加一些比较开放性的社交功能,比如视频通话等。我个人觉得这两类产品将长期共存。
邹诚:这是完全可能的, 前段时间,联想与BesTV成立合资公司开发互联网电视就是很好的例子,另一个主要动机是融合,未来不同设备之间的互联融合是大势所趋,能提供多屏解决方案的公司将在未来市场中站得先机。从互联互通的角度讲,两者会走向融合;但从产品形态来说,我们认为,它们不会相互取代,PC仍然侧重于计算,工作,而电视或者机顶盒网关毫无疑问是家庭的娱乐中心。
黄伟华:不会融合,因为PC和智能电视是不同场景下的两种功能型产品,两者的关系更多是互补。PC厂商转战智能电视市场将会面临巨大挑战,因为品牌、营销渠道、供应链、生产流程等等都存在巨大差异。即使PC厂商转战平板电脑都将面临巨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