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7-15 阅读量:2396 来源: 发布人:
一个不懂技术的智能硬件企业创业就像是盲人摸象,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坑,智能硬件创业有哪些坑?本期小编教您如何巧妙避开。
智能硬件也是硬件,对于传统的硬件创业者来说,供应链管理向来是硬件创业的重中之重,是决定硬件产品成败的关键因素,硬件创业团队对供应链的把控能力,是影响到产品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无论是对于成功的硬件上市公司,还是如今的硬件创业公司,供应链管控一直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等待着团队去一步步的解决。
硬件公司供应链管理常见的一些问题:
1、产品思维与工程师思维的差异
与App类互联网线上产品不同,硬件产品能否被研发出来是一回事,产品能否被生产出来完全是另一回事,工程师思维和产品思维是不一样的:
工程师思维:要把技术做到极致,在现有的研发能力基础上,把技术发挥到工程师满意的程度。
产品思维:强调适度研发,就是有些出色的技术实力是不一定能完全展现在产品中的,因为某些技术点不一定适合大规模量产,也不一定消费者的刚需的部分业务。
2、硬件生产流程的繁琐
智能硬件产品的产生过程基本是这样的:
外部战略:发现市场上存在某些机会或某些问题,并这里存在经济价值;
内部分析:判断我们手上有资源,能解决某个问题并把握住机会赚到这个市场份额;
产品设计:定义产品功能,通过何种技术来实现产品功能;
工程师们闪亮登场:硬件工程师、结构工程师、机械工程师、软件工程师、工业设计,一个硬件产品的开发,必备三类人才:硬件、软件、结构,并且他们需要高效的协作,少了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完成一个消费级硬件产品的研发。
产品测试:下一步进入到测试、发现bug、修改方案和需求、产品迭代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比初期研发更折磨,因为每一个bug的出现,都有可能是整套方案的重新检讨。
3、工程样机的调试
研发出来的机器我们叫做工程样机,或者Demo,未来市场化的智能硬件产品是在工程样机的基础上,做功能优化、性能测试、试产、量产的。大部分的硬件创业团队,一般不会被卡死在工程样机上,更多是掉到生产的大坑里。
4、生产环节的把控
先抛出一个血淋淋的案例:近三年四年,智能硬件的众筹比较火,但是根据网易曾经报道过的数据,智能硬件众筹的跳单率可能超过70%。一个经典案例就是某智能手环。在2013年中的时候,这款智能手环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众筹,当时承诺是2013年底发货,但到了发货日,厂商将发货期后延了一个半月,到了后延的日期,依然不能发货,最后一直拖到了2014年5月份,第一批货还没有完全发完。当时企业创始人就发了道歉声明,但即使这样,他们也就被业界和消费者调侃说“我去年买了个表”。这款智能手表的品牌信誉和业绩就可想而知了。
5、解决产品的良品率
上述案例中的手环第一批和第二批的良品率只有20%,第三批也只有50%。如果不是在近几年这种资本投资风潮支持下,如果是在2010年前,这种情况下企业迎来的情况是可想而知的,资金链断裂的可能性非常大的。但在资本风潮下,给了创业公司更多的缓冲空间,使得这家手环产品现在仍然可以在京东内继续销售。
6、智能产品销售与售后
完整的硬件产品供应链,是从研发的供应商寻源开始,到采购、生产制造、仓储管理、物流网络、市场销售、售后服务等一系列完整的价值链。
之所以说硬件创业难,正是因为硬件创业所需的资源、能力和耐力都超过了很多创业领域,并且每个环节都可能有大坑。同时,硬件产品的生命周期也在日新月异的变化,所以我们这里说“销售是一回事,持续性销售是另一回事”,消费者的喜好时刻都在变化,昨天大家都在戴智能手环,今天可能就没人用了。库存如何处理?废料如何处理?下一步研发做什么?这些都会影响企业的生命力。
再者,售后返修体系,也会占用供应链资源,比如某一批次的产品应该在各个零部件上备料多少给返修?售后返修数据还需要反馈到研发和生产端,可谓是环环相扣,少了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行。更深一层次,供应链不仅影响产品成败,还可能会涉及到企业内部的问题。所以即使是一些国内非常成功的智能硬件企业,大老板也会直接管理供应链,比如雷军在今年5月18日给小米员工的邮件中,明确表示自己将管理供应链,这可能是因为新款小米手机的产能需求。在很多成功的硬件公司,创始人都非常重视供应链管理,创始人也是会直接管理研发和供应链,并且对供应链非常熟悉。
整个上述流程,从工程样机,到试产,再到量产,这个过程,如果是创业型的智能硬件团队,最好是做好半年到一年的打算,做批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BOM(Bill of Material)物料清单表里的物料,少了任何一个都不能出货。对采购周期的把握格外重要,即使都规划好了,也要做好供应商跳单的准备。应该说供应商跳单是必然的,即使不跳单,还有可能是来料良率不过关。蹲在供应商的厂房里催货也是常有的事情。曾有做硬件创业的朋友,经常会蹲在五金件供应商的厂房里看着生产到后半夜三四点,更准确的说是逼着供应商生产,直到拿到物料了才会走。第二天再早起到下一家催货。
实际中的硬件供应链和平时书本里看到的是有一定差距的,因为书本里写的很多是大公司的成功模式,或是一些原理性的东西,真正的运行状况,一般是和原理框架是有区别的。并且,大公司有几个特点:议价能力强、产品相对成熟、物流销售体系完善,像有些大企业可以做到零库存,这基本已经达到供应链的顶级管理了。但是硬件创业团队却不同,产能、产量都需要逐步摸索,因为硬件创业是要做创新型的产品,要去抢预估的未知的增量市场,要去取代某种原有的模式,要去为消费者提供额外的收益。这就意味着在创业的前两年三年,很多环节都需要从零到一。
如何巧妙避开智能硬件创业那些坑
对于做消费级硬件产品的创业团队,一般是要团队能够有能力或有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供应链,否则从工程样机到消费者购买使用,会经历层层磨难的,跟去西天取经一样。
智能硬件创业有这么多的坑,为什么还是有这么多企业不畏艰险,直接往“坑”里面跳了,无非是巨大的市场前景太诱人,智能硬件创业中,如何巧妙地避开这些坑,关于这个问题,国内领先的智能产品开发外包服务平台快包产品总监表示,每个智能硬件创业者都会遇到各种问题,从创意到产品要经历三个过程,从0到1,1到100,100到N,在这三个执行过程中会有很多无法预料的坑,比如一个想做传统运动鞋的企业,想做一款新颖的智能鞋,从这个创意点到实现demo再到量产,开发这种产品既要实力强劲的硬件团队,还需要软件团队配合,为了开发这种产品,需要招人,这就需要很高的人力成本,而且市场瞬息万变,要快速,你这些创意如果不能产品化,很快就可能被抄袭,想最快又最省钱的实现产品开发就是技术外包,由于智能硬件技术人才薪资要求高,人才稀缺,传统的电话、邮件已经很难找到合适的团队了,而且即便找到团队开发,也担心被坑被骗,这种犹犹豫豫的外包策略很容易丧失商机。
快包就是为类似于这些想进入智能硬件行业的企业服务的,从创意到实现,你只需在网上发个包,就能把这些过程全交给快包工程师团队完成,硬件、软件工程师汇聚快包,帮您快速实现创意,而且还是免费的,帮您省去了大笔的找人时间,这就是平台的价值,线下交易担心跑路,有快包作为中间平台监管,钱托管到平台,服务商想拿钱不干事,门都没有。
某市政工程服务商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计划部署一批具备环境监测、防盗报警、远程管控功能的智能井盖。项目核心难点在于电子硬件部分需在30天内完成开发,并与已开发完成的单片机程序、机械结构及物联网平台无缝对接。通过我爱方案网精准匹配,一家专注工业物联网硬件的方案商接下重任,开启了一场技术攻坚战。
一位汽车改装发烧友希望通过智能化设备提升驾驶交互体验,计划开发一款集实时车辆数据监测、动态LED灯效与蓝牙控制于一体的车载终端设备。项目需求明确但技术整合难度高,客户在我爱方案网发布需求后,平台通过智能匹配机制迅速锁定深圳某物联网方案商,凭借其成熟的汽车电子案例经验,双方在48小时内达成合作。
某智慧水务企业需要开发两款工业级网关设备(STM32-H750/F407双平台),要求实现网络通信、协议转换、边缘计算等七大核心功能。其中H750版本需集成GPRS通信和短信模块,F407版本则需精简IO功能。系统需支持远程固件升级、漏水实时报警,并能在-40℃~85℃工业环境下稳定运行,最终30天内交付可量产方案。
某隧道工程公司为解决传统地质素描效率低、数据精度不足的问题,通过“我爱方案网”寻求开发一套隧道掌子面智能照片采集系统,要求系统具备高精度拍摄、多角度采集、环境自适应等功能,具体需求如下:
某高端医疗设备厂商通过我爱方案网,携手广东省方案商成功开发手术机器人专用遥控器及人机交互界面。项目以STM32F446RET7与SPSGRF-915芯片为核心,攻克7天超长续航、4K@60Hz无损信号处理、多协议抗干扰通信等难题,融合FPGA动态帧存储与环境光自适应算法,实现“无线操控-实时显示-智能交互”一体化闭环。方案商凭借模块化开发策略与本地供应链协同,仅用2.5个月完成从设计到量产交付,为国产手术机器人提供了兼具高性能与医疗级可靠性的交互范本,推动高端设备自主化进程。